大明腾飞_第六十七章 做个昏君又如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做个昏君又如何 (第2/2页)

薛文周摇头晃脑道。

    “哦~~~”李浩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

    “这个要求不算高啊,建文皇帝就是这么做的,他现在在哪呢?”

    “这......”

    建文皇帝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大儒也都被引为心腹,一心想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王朝,结果让他叔叔给轰跑了,不知所踪。

    薛文周回答不上来,李浩也没打算让他回答,接着又问:

    “隋炀帝是昏君还是明君?”

    “自然是昏君!”薛文周毫不犹豫。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呢?”李浩再问。

    “自然是明君!”

    “哦,按照你们儒家的道德标准,隋炀帝囚父、弑兄,是个标准的混蛋。那我就不明白了,同样是囚父、弑兄、杀弟的李世民怎么就成了明君?这不应该啊!”

    “这......”薛文周的脑袋有点转不过来。

    户部尚书侯恂出班道:“隋炀帝荒yin无道、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又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江山社稷亡于他手,自然是昏君。”

    “哦~~~,有道理,那么崇祯皇帝一向勤政,没有荒yin无道、也没有滥用民力、更没有穷奢极欲、大兴土木,那怎么也民不聊生了呢?”

    “呃~~~~”侯恂也回答不上来。

    李浩站起来,背负双手缓缓说道:“其实吧,昏君还是明君,在你们眼里,只是你们一念之间的事情。你们喜欢,他就是明君,你们不喜欢,他就是昏君。你们并不在意他做过什么,也不在意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李浩继续道:“你们说秦始皇残暴,可秦始皇留下的万里长城,到了现在我们都还在受到他的护佑,两千年来,它为我们抵御了多少外患?

    秦朝的都江堰,到现在也还在使用,就是因为都江堰,川蜀之地能变成天府之国,川蜀之民世世代代都能受到它的福泽。

    再说隋朝吧,隋炀帝的大运河,一千年来,他滋养了多少人家?多少人以他赖以为生?远的不说,就说现在北京城里的粮食、丝绸、茶叶等,恐怕大多数都是通过大运河而来的吧!一条运河泽被世人千年,又滋养了无数的人口,这样的恩惠你们却视而不见?

    再说你们眼里的明君和盛世吧,文景之治、汉武帝、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宋太祖等等的吧,这些所谓的明君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们留给我们的,只有史书里的强盛和繁华。我们每每对着史书击节感叹他们的文治武功,可是他们文治武功再大,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烟消云散,后世的百姓又何曾享受过他们哪怕一丝的好处?

    崇祯皇帝啊,其实明君也好,昏君也罢,就看你想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东西。你是想给后代留下史书里的繁华强盛,还是留下一个让后代无数人都能受益的东西。如果你想为后代留下一个实实在在能让他们受益的东西,那么做一个昏君又如何?“

    大殿之内鸦雀无声,崇祯皇帝面色潮红,起身向李浩行礼:”晚辈想给后代留下一个实实在在的能让他们受益的东西,请神祖教我!“

    ”难道我们都错了?“不少的官员心里都在问,这样的说法从来没有人提过。

    文官们彻底怒了,他们本来就是劝谏皇帝做个明君的,结果让神祖这么一说,皇帝更想做一个昏君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得让皇帝改过来,哪怕是死谏都行!

    ”臣不敢苟同,神祖爷和陛下如果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天下本就困顿不堪,难道陛下就真的不怕亡国吗?“刑部尚书冯英进言道。

    李浩认识冯英,朝他点点头道:”老冯你这话有道理,不过大兴土木,要讲究方法策略,不能一味的耗费民力,使得天下困顿,民力终有穷尽之时。不可滥用,秦始皇和隋炀帝就栽在了这个上面,我们不能再步他们的后尘。“

    ”不使民力,那该当如何?“冯英有些诧异。

    ”智力!想象力!创造力!!“李浩指指自己的脑袋。

    ”我们只有创造出以前没有的东西,来增强我们的力量、延长我们的手臂、加快我们的速度。大家都知道,缝纫机的出现,让缝制衣服变成了极为简单的事情,几百台缝纫机就可以让九边几十万的士兵全部穿上棉衣,这在以前要需要多少人力?又需要多少时间?“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创造出一种装备,能够轻易的举起数千斤,甚至上万斤的重物,那么我们再建造城池的时候是不是就非常容易了?当时秦始皇修长城和隋炀帝挖大运河的时候,如果他们有这样的装备,我敢断定他们肯定不会亡国,而且还会让国力更加强大。“

    ”果真有如此神器?“工部尚书刘尊宪按捺不住了,出班发问,这东西要是有的话,对他们工部有直接的好处啊。

    李浩哈哈一笑:”我在府里讲课的时候早就讲过的,如果诸位认真听了了,这个东西不难造出来。有兴趣的现在可以随我到外面看一看!“

    说完,李浩大步走下玉阶,朝殿外走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