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9章: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 (第3/5页)
中将和土肥原大佐假仁义真侵略的面孔,称他们是“这班种远东战争祸根的宝货”,文中也批判了麻木不仁的国人知识分子,对国家危亡漠然视之的行为。 说完,望着苏亦说,“你们这一代,不错,对祖国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你更好,这个年纪就知道从何尊铭文开始论述咱们中国的由来,进而通过研究曰本史料揭露他们的狼子野心,真不错。” 这一天下午,老先生谈兴很浓。 跟苏亦说了很多当年的事情。 还说,“其他人,我的故事他们已经清楚了,你是小辈,应该第一次听,应该不会嫌弃我这个老头子唠叨。” 事后,唐复年先生说,这一天下午,是唐老住院那么多天来,最高兴的一天。 说,故宫院刊复刊,替补了他生前的一个遗憾。 作为故宫主管业务的前院长,唐兰先生为院刊复刊之事,出力极大。 对此,苏亦也觉得很自豪,能够在老先生离世之前,把样刊赶出来,也算是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当天,苏亦离开医院的时候,唐复年先生还特意把他送出病房,说了好多感激的话。 “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唐兰同志,于一月十一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九岁。唐兰同志追悼会一月十九日在BJ举行。故宫博物院党委追认唐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以上,是1979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唐兰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消息中的一段话。 追悼会,这一天。 苏亦作为小辈,也参加其中。 国内学界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学者,多不胜数。 很多,之前在长春见面的学者,再次相见,满是嘘唏。 作为跟唐兰先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单位,故宫跟北大,来的先生尤其多。 因为在52年院系调整之后,唐兰先生才被调入故宫,正正二十多年,从普通的研究院一路到故宫主持业务的副院长,从未调离过。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得知唐兰先生病危,苏亦跟故宫的杜迺松师兄需要第一时间赶去医院探望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苏亦虽然没有见过唐兰先生,但从学脉传承来说,他算是“唐门”的三代弟子。 因为不过从高铭先生或者从周一良先生两位先生哪一边来算,他都是三代弟子。 很多人并不知道,唐兰先生跟周一良先生的亲密关系。 1924年春,唐兰先生经罗振玉介绍至天津实业巨子周学熙家设馆授教,周一良先生即为其当时的弟子,直至1931年。 唐兰先生的逝世,苏亦亲近的几位师长都很伤心。 跟他讲了很多关于他们与之相处的点滴故事。 也让唐兰先生的形象在苏亦的心中更加的生动起来。 比如,唐兰先生在无锡国专求学的经历。 比如,唐兰先生毕业以后,为便于他进修,罗振玉还将他引荐给时在上海的王国维的经历。 因此,才有了王国维在给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所作《序》中说: “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曰嘉兴唐立庵兰,曰东莞容希白庚,曰胶州柯纯卿昌济,曰番禺商锡永承祚。立庵孤学,于书无所不窥,尝据古书古器以校《说文解字》。” 因此,唐兰先生与容庚、商承祚二位先生,以及柯昌济四人,有静安先生“四大弟子”之誉。 听的故事多了。 于是,几位先生在追悼会过后,就让他写文章梳理一下唐兰先生的学术史。 对于这个任务,苏亦当然不可能拒绝。 因为几位先生,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既是北大的学生,又在故宫编辑部实习。 未来文章写出来了,还可以继续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之中。 然而,诸位先生让他梳理唐兰先生的学术史成就,真的是因为他最合适吗? 显然并非如此。 要论合适,同时北大毕业又做过唐兰先生助手的杜迺松师兄比他更合适。 之所以让他来写这篇文章,更多是借机学习唐兰先生的学问。 因为他跟其他人都不同,并没有机会获得过唐兰先生的亲自指导。 这也是大家觉得惋惜的地方。 因此,在未来的一个多月内,苏亦并没有去做其他的事情,而是专注写他的论文《天下谁人不识君——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 题目并不大。 切入点,就是两个方面。 一、唐兰先生的生平; 二、唐兰先生的学生贡献; 第一部分,不难。 这些日子,苏亦专门记录了诸位先生关于唐兰先生生平诸多回忆谈话。 几乎唐先生每一个阶段的人生节点都囊括其中。 不仅如此,他在故宫上班的时候,还特意去拜访过唐兰先生的两位公子。 得知,他要写关于他们父亲学术史相关的文章,这两位先生还萌生出要编撰《唐兰年表》的念头。 这事真的成了,对于要研究唐兰先生的后辈学者来说,绝对是极为宝贵的材料。 通过诸位师长以及两位唐先生的口中,苏亦也开始理清了唐兰先生的生平。 先生幼年家贫,其父以贩卖水果为生。 1915年,在浙江嘉兴县乙种商业学校学经商之道; 1917年又改习岐黄之术,师成后曾设馆行医; 这期间还打算投奔革命队伍,只身赴上海寻找过孙中山。其后在上海著名作家陈栩主办的栩园编译社学习诗词。 从1919年开始,他逐渐对传统“小学”和古文字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深造,师从唐文治,习经史,读诸子,治小学,并由小学而及古文字学; 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该校毕业。 这就是唐兰先生的求学经历。 因此,他曾在《殷虛文字记·自序》说:“余治古文字学,始于民国八年。” 当然,对于先生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无锡国专的唐文治先生。 甚至,苏亦还专门弄一个词条: [唐文治,江苏太仓人, 字颖候,号蔚芝,晚号茹经,近代著名教育家。光绪十八年中进士……] 唐文治的生平不需要重点提及,但是,他的学识,不能略过。 唐文治专攻经学、理学,以桐城古文派为文学正宗。无锡国专的校训即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