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70章:仓央嘉措的悲剧人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0章:仓央嘉措的悲剧人生 (第4/5页)

的精神故乡。”

    众人恍然。

    然后又同学跃跃欲试,“小师兄,要不你也跟我们讲一讲仓央嘉措的情诗吧?”

    苏亦连忙摇头,“我不是中文系的,对文学史不了解。仓央嘉措的情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于道泉先生的功劳,他1930生年首次把仓央嘉措诗歌推上文坛时便以“情歌”命名,故后来的研究者大都沿袭此观点。”

    “不过也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这个说法,也有学者把仓央嘉措的诗歌界定为道歌,认为仓央嘉措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是因为**密宗的修法所为。这点,我就不展开了,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做相关研究。”

    不是他不想说,而是持此观点的是NMG大学教授贾拉森先生。

    这个时候,贾先生还在内大读研呢。

    自然不可能有相关的论文出来。

    而且,78年,国内学者关于仓央嘉措诗歌的研究并不多。

    除了于道泉先生的英汉译本外,央民庄晶教授的《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到了81年才开始翻译。

    黄颖、吴碧云编的《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82年也才开始出版。

    至于龙仁青编著的《仓央嘉措情歌》就更晚了,08年才开始出来。

    苏亦就算想研究这玩意,资料也不多。

    那么78年以前,除了于道泉先生之外,就没有其他学者翻译仓央嘉措的情诗吗?

    并非如此。

    也有。

    比如曾缄先生就翻译了,先生译有66首诗歌,全用七言律诗的格律。

    这样一来,就跟现在流行的现代诗,就相差甚远。

    少了所谓的美感了。

    至少流行程度,没有那么广。

    诗歌,苏亦是外行。

    他上的也不是文学史。

    分析仓央嘉措的情诗,只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对方的生平。

    因此,把同学们的胃口吊起来之后,他就迅速返回讲述历史了。

    实际上,终其一世,清朝的官方文书中始终称他为六世**。

    “除了除于道泉跟曾缄两位先生翻译的几十首诗歌外,关于仓央嘉措的诗歌藏文版的400多首。”

    说到这里,苏亦突然问道,“同学们有会藏文的吗?”

    好吧,不出意外。

    众人摇头。

    历史系又不是东语系,更何况,北大也没有藏语专业了。

    没有也正常。

    不过同学们还是感慨,“仓央嘉措才24岁就去世了,怎么可能写那么多诗歌?”

    “这个也太高产了吧。”

    苏亦说,“同学们的疑惑,也是很多学者的疑惑。”

    “那小师兄你呢?你是哪种观点?”

    苏亦笑道,“我的观点跟你们一样,都认为这个数量有些夸大。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现象呢,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藏族民众把许多XZ民歌也托附在仓央嘉措名下,不然仓央嘉措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诗歌传世,所以我个人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数量是62—74首。至于真实性如何,有待商榷。”

    这个数据,也不是苏亦瞎编也是有根据的。

    于道泉先生翻译62首。

    庄晶教授124首,其中66首开始就是按手抄本选择的。

    曾缄先生66首。

    青海出版社到80年的时候,又整理74首,以你,龙仁青的译本也74首。

    他是从这些版本,给出诗歌数据区间的。

    关于藏族民众为什么把民歌依附于仓央嘉措名下。

    苏亦也给出自己的解释。

    “是因为仓央嘉措作为六世****是藏族民众心目中的神,他的地位本身具有权威性和圣神性。再者仓央嘉措被迫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同情,同时仓央嘉措在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和爱情,这种反抗精神更容易使藏族民众产生共鸣。”

    从人物小传跳到仓央嘉措的情诗,到了最后,苏亦也终于把话题拐回到仓央嘉措本身了。

    上面的答案,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关于仓央嘉措死亡之谜的传说。

    同样也是藏民信众对他的同情跟惋惜。

    于是,后来LS汗设立的七世,民众压根就不认同。

    那么清廷呢?

    苏亦又再一次把同学们的好奇心给吊起来。

    当时,清廷官方也不认同仓央嘉措的合法性。

    “比如康七年朝廷册封格桑嘉措为六世**,总其一生,清廷官方文书中始终称他为六世**。这就耐人寻味了,因为他表明清廷既不承认仓央嘉措,也不承认LS汗选定的益西嘉措。然后,历史上就先后出现了三位六世**的奇特现象。”

    听到这里,同学们目瞪口呆。

    他们没有想到,历史的真相竟然会是如此。

    于是,新的疑惑又来了。

    “小师兄,那为什么回来世人都默认仓央嘉措为六世啊?”

    “不会是民间自行加封的吧?”

    苏亦笑道,“当然不是了,民间加封还算什么加封。仓央嘉措之所以被认为六世,还得感谢咱们的乾隆爷,乾隆二十六年又重新默认仓央嘉措为六世**,格桑嘉措为七世**。那么为什么,我会这么笃定呢。因为有清宫旧藏的唐卡为证。”

    说到这里,他又补充道,“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用唐卡来研究仓央嘉措,原因就是在于此。”

    说了那么多。

    话题各种跳跃。

    好不容易说到了主题。

    真是不容易。

    他再不紧扣主题。

    都跑题跑到十万八千里。

    真的会让同学们,因为他就是跟大家讲美术史,讲藏族艺术,讲什么的唐卡了。

    其实,不是。

    仓央嘉措才是他研究的最终目的。

    说到这里,苏亦由不得不继续顺利仓央嘉措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仓央嘉措是从30年代开始的。

    可以说于道泉先生就是第一人。

    他翻译了《六世**仓央嘉措及其秘史》;接着就是庄晶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黄颜、吴碧云编《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龙仁青编《六世**仓央嘉措》,这些专著中详尽地叙述了仓央嘉措的身世,还通过仓央嘉措秘史的叙述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历史之外的得道高僧仓央嘉措。

    不过以上四部著作,除了于道泉先生之外,都是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80年代,才是研究仓央嘉措的高峰期。

    研究者基本上都从仓央嘉措的生平出发,进而对仓央嘉措的诗歌进行了分析研究。

    苏亦不是研究文学的,也不是藏学家,他是学历史,学考古的。

    于是,他选择另辟蹊径,直接从文物出发,从唐卡艺术切入。

    这也让他的研究,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