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_第一百六十二章 启航(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二章 启航(八) (第2/2页)

说道:“若是将联写的那本格物书吃透,批许要不了五百年,此渠不要也罢。”

    “为何啊?”

    “说不定你我晚年时,就会有惊喜出现。”在书中,李威也写了高炉冶铁与转炉炼钢的知识原理,还写了蒸汽机与内燃机的原理以及作用。不过以现在唐朝的技术,无论那一样,都不大可能。自己为了恐惹许多争议,许多知识与事物也使用了假设二字。

    不过若是钻研格物的人增多,人多力量大再有符合格物天赋的人才,来什么创新,高炉与蒸汽机的什么,技术相对来说简单粗糙一些,说不定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自己尚在人世时,就能面世。

    一旦这两样东西出现,蒸汽火车离面世同样也会不远。有了铁路,漕运还能当真那么重要吗?不过又想到了一件事,是不是要适当的派出一些技术人员,协助海客在海外寻找矿藏?特别是大洋洲,南美洲离得太远,供给不便,风险大,但从中原到大洋洲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不愁供给,只要海客们齐一下心,沿途布置一些供给点,和植庄稼果蔬,那么到达大洋洲不是一个梦想。

    仅是这里,就存在着多少矿产,又有多少土地,可供中原人繁衍下去?什么土地危机也解决了。

    “看来臣那一天,也要看看陛下的著作。”串待价说道。

    其实这句话说出来很笨。那天也要,那么岂不是说,以前没有看过?韦月暗自摇头,好歹你是不是韦家的人?看看人家郑家,唉,娘家人不争气啊。

    皇帝驾临,有的大臣为了献媚,当场吟诗诵赋,歌其美事。

    李威并没有作声,默视这一行为。更多的大臣加入。这一刻,他们早将武则天抛之脑后。

    魏元忠心中脊笑一声,谁都愿意听中听的话,皇帝也不例外。然而皇帝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品与能力。又经过了太后乱政之事,此刻皇帝对献媚恐怕已经痛深恶绝。

    之所以默视,同样也在是一种观察。凡加入的,那个仕途……

    只有北门学士胡楚宾看不下去,摇了摇头,不满的站在一边。

    蓦味道挑衅的说道:“胡学士,难道你不满意陛下所作所为?”

    “臣那敢啊,只是才不够,想不出好话。”

    “那你怎么做简北门学士。”

    “寨卿,勿得挑衅胡学士。”

    “是,狸下。”

    但胡楚宾的表现,却及时的挽救了他的仕途。

    听了一大群马诗后,李威终于失去了耐心,这一群大臣让母亲育成什么样子了?几乎都成了没有骨头的人。况且自己还刻意听从宋壕的进谏,奖励忠直了呢!

    说道:“天色不早,回吧。”

    带着大家返回。

    但刚到行宫,洛阳驰来几百名的飞骑,然后将一份奏折递到李威手中。

    李威将诸臣召集,将这份奏折递到魏元忠手上,说道:“念。”

    算账的时候终于到了。

    首先就是外戚,武承嗣、武三思、武攸暨、武攸宜、武攸宁等,一大半诸武卷入其中。但为了承诺,有少数的武家子弟,没有卷入,或者卷入不深,刻意地放了过去。

    然后是诸相,寨味道、韦待介、王德真,包括流放出去的刘景光因为与人谈话时说过在李治面前推荐裴炎为托孤大臣,全部卷入其中。

    再下来,又有元万顷、刘讳之、刘懿之,刘讳之虽然让武则天斩杀,然而那是为了争李旦犯下的错误,用心也不大良,以前与他弟弟还是武则的得力大将,这是避免不了的事实。他死了,有的案件还要弄清楚的,以给他的死,来一个定位。然后到卫敬业、苗神客、胡楚宾,阎朝隐、宗楚客、韦承庆。只有一个周思茂没有卷进来,此人在李治生前,与刘讳之很得李治器重,可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他曾经替武则天出过多少计策。还有两个人有争执,一是韦承庆,他是韦思谦的儿子。二是阎朝隐,他是阎立德之子,阎立本之侄,阎立本曾经对李威所所帮助。

    李威脊声说道:“公私分明,查!”

    实际上,韦思谦很早时候在家中就劝过这个儿子,但不听,韦思谦也无奈。

    不过李威做了法外开恩,说道:“给胡楚宾一个机会吧。”

    方才的表现让他很满意。

    这个名单还有很长,一大群大臣被先后牵连进去,包括文坛上很有名气的李。有的不是参与,而是献媚,写文弄赋,替武则天正名,比如李就是如此犯事的。

    众人脸色皆变,都没想到,事过了这么久,陛下却突然来一个翻旧账。

    不知不觉的,寨味道路过陕州时,还讨好的问了一句:“陛下,要不要看看三门渠?”

    “好啊。”李威答道。

    来到了三门渠前,与以前的三门峡不同,花了无数人力与财力,在这一百多米长的峡谷里,生生开出数条新河,特别是鬼门半岛上的新开河,使水流直接向南冲去,水势变得更加涌急,但降低了北边的水流量,水势变得平缓起来。

    不过想彻底解决,还是不可能的。两岸依然出现了一些纤夫在拉纤,每年依然有少量船只出事。不过比起以前,要好得多了。

    上官婉儿说道:“陛下,此渠一开,有可能会造福千年万年。”

    韦待价也献媚地说道:“是啊,宅足以能与大运河相提媲美,又没有忧民。”

    “千年万年后的沧海桑田,谁能料得到呢。不过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