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二章 启航(八) (第1/2页)
八月到来……车驾起行……从洛阳发向长安…… 去长安,武则天很不高兴,在长安发生了许多事,又是李唐的大本营。但对儿子唯一相信的就是信用还可以,不会出尔反尔。 可是李威很失望。 自己做了承诺,许母亲保留一些亲信内侍与宫宫服侍,只是说少量。武则天却带了两百多人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威叹息了一声,大明宫去不成了。 原来准备是住在大明宫的。不是防三十几年前的大水,大明宫地势,高,人住在里面,也会让体更健康一些。而太极宫地势低注,潮湿气很大,住在里面对体也没有多大好处。再加上宫年数也老了,里面树木又多,份外翳。若是单独修建,那没有必要浪费,可已经有了一座豪华的宫群,没有必要非要住在太极宫。 母京带走了两百多名亲信,李威计划泡汤。 其实那天他说得很清楚,以母亲的智慧也能听得出来。 若是将你边所有人扒拉完了,我也就放心了。可你又舍不得,我只好做一些让步,许你带一些亲信走。这样呢,到了大明宫后,都是从青海选来的良家子。我们大家都安心,只有安心,我们才能象一家人那样生活,否则你防备我,我防备你,如何象一家人? 几年后,自己儿子一大,所有外在因素去除,咱们一家人天伦之乐就有了。可是母亲带走了两百多名亲信,似乎大明宫与太极宫里,还有少量亲信存在。自己与母亲住在一起,依然很不安全。说不定以母亲的能力……能在自己不知不觉中,还能将大明宫控制起来。 只好下了一道诏书,让先行赶到长安去的朱敬则,对内宫进行一下甄别,将相关人等,要么放回家,做一件善事。要么全部集中到大明宫……太极宫清理出来。包括从青海……凉会等地,选来的良家子,全部送到太极宫中。大明宫一个,不要送进去,否则以母亲的脾气,一怒上来,将她们全部赐死。难道为一个宫娥,自己与母亲拨刀相向? 以后大明宫就成了母亲的极乐园吧。 这样也好,省得背负骂名。 但在心中叹息,在母亲的心中……亲人的天伦之乐……倒底还是没有权利重要,那怕是在这和被动的局面下。 这些人逃了过去。可更多的人没有逃过去,即便母亲将亲信带走,突破口也容易寻找。 程务与张虔勋为了家人,招供出来许多东西。能过这些招供,可以将更多的大臣牵连进去。 拍马的不去管他们,那一个官员不想上位,象屈平那样的官员不要太多了。只要没有犯下恶劣的行径,依然给他们一个改正机会,若是以后没有能力……或者还不改正,他们是如何拍母亲马上位的……老账新账一下清算。 但有不少是母亲的真正心腹,自从李治死后,发生了许多事,这些官员都在下值后……开了一个个小会议,商议对策。这就是证据,包括他们与内宫太监相互的来往,打的招呼,都可以顺藤摸瓜的将这些人理出来。 这些人必扼清理出去。 否则自己粗心大意,母亲在大明宫又不能强行幽起来,若再藕断丝连,什么事都能发生。将这些不安定的因素拨去,母亲没有了指望,反而能全母子之。 刻意不顾政务,将秋仁杰留了下来。查案的好手,也能顾到大局,明白什么是国家与自己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甚至有的人才,能不能保留,心中也有分寸。 对人才,李威还是很惜的。 这与母亲不同,在母亲眼中,人才只是可以利用的棋子。来到唐朝时久,看得清楚,远不象史书所夸奖的那样。而且人才在高深的权谋之术下用得很高明。一方面用了许多阿谀奉承的大臣,拱卫自己政权。一方面也有了许多有能力的大臣,替自己处下政务。但后者也要有一个前提,得听她的话,至少不能反对她对唐朝的统治。 就是秋仁杰与宋瑾,进谏母亲会听从,但只能针对政务,千万不能说你不正,名不顺,赶快退位吧,那么也会照杀不误。 有些人才卷入不深,李威也刻意打过括呼,留下来不问。 其次到霍王李元轨,他在宗室当中资格最老,坐镇处理这件大案,有资历有威信。 再者就是徐有功,处案公正宽平,若是经过徐有功之手,再有冤案,这天下间就没有办法请官员审案子了。 大事件就要产生,可知的人不多,武则天知道,但没有说。阻止不了,说了也没有用。而且她很担心,此时激怒儿子的后果。换自己象毒蛇一样,隐忍了一年半,并用靠装死来隐忍的,一旦回来得势后,同样会杀气腾腾。千年后……它也许就会失去作用了,更不会能与大这河相提并论。” “陛下,为什么啊?” “人越来越多树木草地越来越少,黄河泥沙会越来越重,而且耕地增加,用水多,黄河流量会减少。婉儿,你说,没有了水还能有没有漕运?大运河不同它采用的水源水流量丰富,往南去,有诸多大河,还有大江,纵然一千年后,也不会发生枯竭现象。”关于植被固定土壤,保护环境的内容,李威也在那本格物书中特地写了一节。 “那到时候京兆怎么办啊?” 李威苦笑,若是自己采取了一些措施唐朝能屹立五百年不倒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这世上没有永远存在的制度,更不会有永远存在的国家。况且一千年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