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重生_明末政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末政局 (第1/2页)

    谈到明末时朝堂的政治格局,就不得不把时间在往前推个三十几年,从崇祯帝的爷爷万历皇帝说起。

    说起万历皇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什么《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万历风云录》、《明朝那些事儿》等小说里,或多或少都有这位风云皇帝的影子,他十岁登基,一直由权相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保、生母慈圣皇太后这三人共同把持朝政,在他二十岁时张居正病逝,他迅速翦除张居正的残余势力,放逐冯保保,夺回政权并取消张居正的新政。

    姑且不论他全盘推翻张居正的新政是对是错,但从他在皇位上隐忍十年,不动声色夺回大权的举动上来看,这位皇帝是个乾纲独断、谋勇兼备之人。在这一点上,他的孙子崇祯帝登基不到一年,就把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一党一网打尽,到真是血脉相传的胆色气魄了。

    万历皇帝的皇后无出,而王恭妃生皇长子朱常洛。万历帝并不喜欢恭妃,连带着也不喜欢她的儿子。一心想立宠妃郑贵妃所生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这就和他的大臣们起了激烈的冲突:因为大明朝的传统,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因为有感于历代王朝争嫡夺位的血型残酷,所以朱元璋定下了祖训:皇位只得由嫡长子子继承!

    皇后无嫡,而长子以有朱常洛在先,因此万历帝宠爱的皇三子,是没有资格作为皇储的,万历帝执意如此,那就是违背了祖宗礼法,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赞同的,不,应该是所有的大臣头一次在一件事情上达成百分百的统一意见:皇长子当为储君!

    这也是万历由勤政转为怠政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皇帝与大臣“争国本”的重要事件。

    彼时的大明朝,还是正统的汉人天下,没有经过清朝的**,留发不留头等等一系列对文人气节的毁灭性打击,没有被培养出‘皇上说的是’、‘奴才遵旨’这种完全泯灭良心道德的奴性心理。这时候的大臣们手中掌握这更多的权利,也负担着更多的责任,比起被皇帝训斥、廷杖、罢官、下狱……等等有损颜面的罪责,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些在我们后人难以理解的国家大义、皇室尊严、国本国体等等。

    以当时的观念来看,如果任由万历帝立皇三子为太子,那是比大明朝亡了还要可怕的一件事。而以当时皇帝的权利,如果全体大臣的反对,他也的确是没有办法一意孤行,敲定皇太子的人选的。

    “争国本”一案导致的结果,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恶化,万历帝避入**,长达三十多年不理政务。一个庞大的帝国,皇帝三十年不理政是什么情况?官员的任免无法执行,掌管国家命脉的六部中五部没有长官,全国的行政机构瘫痪,边防没有军费下拨,而清太祖**哈赤在此时悄悄完成了对后金诸部的统一,厉兵秣马,对中原虎视眈眈,并从明朝边防守将中“获赠”了盛京,也就是如今的沈阳!

    史书上评论,明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政,此话诚然有理。

    而此事造成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皇长子朱常洛的教育问题。明朝制度,只有皇太子才允许入阁读书,也就是拜太傅为师,接受帝王教育。万历帝厌恶朱常洛,不愿立他为皇太子,大臣们三番五次奏请允许朱常洛入阁读书,均被万历帝拖延过去。因此朱常洛从未上过学,直到万历帝临死时才被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泰昌帝。

    这位泰昌帝在历史上也颇为传奇,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移宫案、红丸案都和他有关,这里专讲和本文有几分联系的移宫案。

    泰昌帝没有文化,又不得父亲喜爱,终日也只在自己寝宫中厮混,宠幸的女子那是多得没了边。在诸多妃嫔之中,有两位姓李的选侍最得他喜爱,昔年曾分居坤宁宫左右侧殿,为示区别而冠之“东李”、“西李”。

    这西李选侍颇有心机,仗着泰昌帝的宠爱得以抚育他的长子朱由校,并逼死朱由校的生母王美人。万历帝在世时,泰昌帝自己都过的朝不保夕,随时担心被父亲迁怒,如何能顾及到子女教育?因此朱由校也是大字不识一个,更兼经常被西李选侍打骂,无人敢管,只能终日涕泣,性子越发懦弱无能,每日只埋头雕刻花鸟玉石,有时候几天不说一句话也是正常。

    泰昌帝登基不过一个月,便被太监进献的一丸“红丸”一命呜呼,皇太子朱由校登基,是为天启帝。说起天启帝这名字来诸位可能不熟,而“木匠皇帝”可就人皆即知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