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御用闲人_第九桶 第两百六十碗 大宋第一位省级行政长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桶 第两百六十碗 大宋第一位省级行政长官 (第1/2页)

    “王上。”在王钰进入资政殿后文武大臣们依次向他

    “好好。”他频频点头回应着臣工们的问候。今天这次早朝他的心情不同以往或者用沉重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今天早朝的议题很重要是讨论如何管理原金国旧地。北伐是成功了地盘也打下来可到目前为止北方还处在“军管”状态下。各部队的将帅军政一把抓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尽快的司仪行政是当务之急。

    “王欢王欢呢?”刚走到上与皇叔父摄政王赵一同坐下他就叫了起来。王欢小跑着上得殿来听候他的指示。

    “你去嘱咐一下让负责记录的史官们今天特别仔细一些。不管是摄政王还是大臣们的意见一个字也不要漏议完之后本王要亲自过目。”王钰郑重的说道。历朝历代各种朝会负责修史记录的史官们都是要记录在案的这本是常例他今天着重强调不难看出对此次朝议的重视。

    王欢领命而去文武百官各按官衔大小排列站好手持笏板在行过大礼之后早朝开始。王钰说出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了满堂震动:“列位臣工今日早朝咱们把别的事都先放一放着重商量一下如何管理金国旧地。为了节约时间不偏离主题本王先定下一个基调。其实早在几个月以前朝廷就已经放出了风声我们现在实行的道府州县制度已经不适合实际情况了。好本王就说到这儿。大家踊跃言吧。”

    这可是目前的头等大事许多大臣们早就有了准备一听这话纷纷从袖口中掏出奏章。准备上奏。

    “等等本王再罗嗦一句。今天咱们实行一个免责制度。不管是任何人。表任何意见都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福王。你的意见呢?”王钰自己说得客气但这句话绝对不是罗嗦。有了这个免责制度大臣们就可以放心大担的提意见不用担心触怒谁得罪谁。

    赵在朝廷上一向是个看客没想到今日王钰居然主动征求他地意见。

    “王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这也的确是当务之急。本王看就开始吧。”赵探过身子向王钰说道。

    “好列位臣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钰这话一出来今天的早朝。算是正式开始了。

    有趣的一幕在这个时候出现同时有四五位大臣站出班来想要上奏。后面地看到前面的同僚出来。赶紧退回去。前面的人回头一看后面有人也跟着退回去这一来一往看得上面两位摄政王哑然失笑。

    “王上福王千岁臣有本要奏。”第一位出来上奏地是参知政事商仲扬他以前是三司使也就是国家最高财政长官管全国的经济财政。后来三司被撤销并入了户部他被王钰授了一个参知政事的头衔这几年来鲜有建树。此番看来是有备而来了。

    值事太监取过他地奏本呈交到王钰手中他自己则在下面陈述起意见来了:“臣认为北方的土地自唐朝以后经由外族统治数百年。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国家认同早已不是中华正统。如果仍旧施行大宋现在的行政制度是不合时宜的。臣建议效仿唐朝的都护府制度设立北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选派得力官员担任都护使代表朝廷管理金国旧地。金国原来的行政划分可以延用如此一来可以尽快的稳定局势。”

    王钰仔细翻阅着他地奏章看罢之后不置可否转递给赵。

    “王上福王千岁臣认为商大人的意见不成熟。”此人一言满堂皆惊。本来大人们同殿为臣纵然是政见不合表面上也要保持一团和气。可这位大人一出口直接把人家批为“不成熟”火药味相当的浓。看来是“免责制度”给了他信心。

    王钰一看不是别人就是老相孟昭。

    “孟大人不知道你有什么高见?还望不吝赐教。”商仲扬脸色不太好看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批评不成熟换成谁面子上也过不去。

    “商大人你可知道北方我军控制的领土有多大么?有我国黄河以北两个那么大这么辽阔的领土设立两个都护府去管理?权柄不嫌太大了么?自唐朝以来地方割据势力一直是中央地心腹大患。而且北方地势平坦直接冲击我大宋中枢岂能等闲视之?王上臣认为还是现行制度较好道府州县划分清楚一块一块分割下去不让女真人有死灰复燃的机会。”孟昭性子刚烈直言敢谏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可问题就是王钰地开场白早就已经说明了现行制度不合时宜要求变。可他现在居然又提老制度这不是和王钰对着干么?

    王钰倒也没怎么样点头道:“今天本来也是商议大家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忌。商大人孟大人的意见本王记下了还有么?”

    众臣见王上并无责备

    胆子也就大了起来。一时间群臣纷纷上奏。不过大见多是些老调重弹都主张在现行体制下略作改动缺乏新意。

    早朝刚开始时太阳还不见出来议了一阵不知不觉阳光已经照进宫殿大门仍旧没有一个统一地意见。文武百官争得不可开交有了免责制度连管刑罚的大理寺也出来掺一脚气氛倒是相当热烈可这么吵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眼看着几个时辰过去了转眼就到晌午大臣们也争得累了个个饥肠滚滚。王钰倒也体恤大臣们。让王欢传令宫中膳房给大人们备餐午饭就在宫里垫垫了。

    下午的朝议就更有意思了。跟上午明显是走两个极端。上午言的大臣们多是老臣在中央任职多年。老成持重。他们毕竟资格老年轻人不好跟老人家争。可下午一到少壮派大臣们就活跃起来了。

    先是有签书枢密院事抛出“藩国论”。建议把金国旧地改为几个小国由中央派人管理这些小国的一切事件军政财权一把抓颇有些诸侯王分封的味道。

    后又有尚书省地右丞提出不如效仿当年幽云十六州刚收回来那样弄个都管衙门总揽全局。

    这些在老臣们看来“乳臭未干”的小子们。个个语不惊人死不休听得他们的前辈直摇头几次三番出来打断他们的言若不是王钰在上面压着恐怕还真有人会在庄严地资政殿里面动起手来。

    气氛越来越激烈。王钰看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下令中途休息。让众臣冷静冷静。再继续商议。

    “吴大人今天怎么没到?”趁着中途休息时间王钰叫过王欢问道。在大臣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他就现。吴用今天没到。虽然这位功劳卓著的老臣已经“退居二线”不用每朝必到。可自己前天就已经让人去打过招呼了今天地议题非常重要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列席。

    “王上让人去问过了吴大人近来身体欠安一直卧病在床。”王欢回答道。

    “唉加亮先生年纪大了又cao劳这么多年是该让他歇歇。可他一不在本王就好像少了一支手啊。”王钰看着满殿的文武大臣由衷的感叹道。吴用若在断然不会有今天这样地局面他那个人总是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提纲领的提出应对办法来。

    “王上那要不要……”

    “算了不要惊动他了等散了朝本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