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男才女貌_第九十七章 阴平之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 阴平之战 (第3/4页)

格而长期的训练的。而那些箭无虚发的神箭手,更是要有出众的天赋才行。

    平县中的守备兵马名义上有一万多。但真的曾经接受过正规弓箭训练的,也就是那五百正规军,还有城中的一些以猎为生的猎户。这一千弓箭手被安排到城墙的各处进行警戒,当曹军的兵马攻上来的时候,密密麻麻的箭雨便倾泻到他们的头上。说是密密麻麻,但一千弓箭手,在面对一万多人的攻击的时候,他们尽全力发的弓箭还是有些不够看。一轮齐过后,被弓箭死伤的曹军数目竟然只有区区的五六百人。一千支箭,竟然只能杀伤五六百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平的弓箭手的本事的确不怎么样,而另一方面则是曹军高超的战斗素养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曹cāo)手下的于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练兵奇才,尽管在原本的历史上,于在败于蜀军之后选择了投降,但他在曹cāo)嫡系部队建军贡献,是谁都无法抹杀的,可以说,没有于,曹cāo)就不会有后的辉煌,因为曹cāo)手下那支数次力挽狂澜的青州兵,就是于一手训练出来的。在练兵的能力上,高顺能够训练出像陷阵营那样无坚不摧的铁军,但陷阵营却只能有三千人。刘宇曾经想让高顺训练出一万陷阵营的兵马,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一万人马当中,有一多半的人无法达到原来的陷阵营的战斗水平,所以刘宇才不得不放弃扩建陷阵营的计划。

    和高顺不同,于所训练出来的兵马也许没有陷阵营那样出众的攻击力,但他所能够训练的兵士更多,青州军第一次成军,数目就达到惊人的三万多人,后来更是增加到十万左右。如果同样数目的青州兵和陷阵营的兵马遭遇,那么最终能够取胜的肯定是陷阵营,如果青州兵的数目增加到两倍,那么陷阵营即便能取胜,最终也肯定是以惨胜收场,而当青州兵的数目超过陷阵营三倍的时候,等待陷阵营的将会是失败,当然,青州兵的胜利也只是惨胜而已。

    因此从对比的角度来说的话,于的练兵能力比起高顺还要更胜一筹。训练人员的水平上的差距,到了战场上就直接反映为双方部队之间战斗素质上的差距。在面对弓箭袭击的时候,发动进攻的曹军的前进路线还有手中的盾牌躲过了大多数的袭击,而经过这第一波弓箭袭击之后,曹军的步兵又再次向平的城墙bī)近了很多。

    如果被步兵bī)近到城墙死角的话,那么弓箭的作用就会被极大的削弱,所以吴宣立刻组织城头上的弓箭手再次进行击,同时将其他的步兵也都集中到城头的垛口处,准备对付曹军的云梯以及紧接下来的短兵相接。

    第二次弓箭击同样没有给予曹军足够的伤害,而曹军的云梯这个时候已经来到了城墙之下,弓箭受到程的制约,所能发挥的杀伤力在减弱。同时也出现了击死角,已经经历过战火锤炼的曹军非常熟练的挑选了能够最大程度规避弓箭袭击的的方作为突入点,架起了登城云梯,一队队的曹军步兵开始顺着云梯向城头攀爬。

    云梯能够在冷兵器时代成为主要的工程配备,而且数千年的哦没有被替代或者是淘汰,这除了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以外。更是因为在面对高大的城墙的时候。云梯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被取代的。在后世的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攻城场面,在那些场景之中,攻城一方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惨的,常常会被守城一方从云梯上给砸下来,或者是干脆就被对方将云梯给推倒,但是在实际的战斗中,形式往往简单。

    首先就是弓箭手。守城一方的弓箭手在对方bī)近到城墙之下的时候,因为城头上城墙厚度的问题,需要将子探出一大部分,才能继续进行有效击,可这种击的准确度也就随之下降了。而对于攻城一方来说。距离的拉近使得他们的弓箭手有了用武之的,尤其是到了城下的时候,攻城一方的弓箭手能够在云梯旁边对云梯以及云梯上的步兵进行掩护,守城部队的人要向下箭或者投掷石块的时候,必然要将子从城墙后面探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守在城下的弓箭手们进行阻击的最好时机,所以在一些数据中所显示的攻城一方与守城一方的伤亡比例在二比一左右的说法。其实是建立在攻守双方的战斗经验以及战斗能力都相差无几的况之下的,但这种况显然不适合于平的这次攻防。

    曹军的弓箭手还有步兵都具有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攀爬城墙,以及对攻城行动进行掩护方面做得都十分的老到。可守城的平兵马的表现可就差得多了,箭精度低。石块投掷准确度差,在应对云梯搭设的时候行动不灵活,这些都使得平守军逐渐的陷入了劣势的位。看到越来越多的曹军士兵爬到城头上,守将吴宣的脸色也是越来越沉,他没有想到,自己这此的不堪一击,这么快就被曹军压制了。

    吴宣本来还打算在平拖住曹军的,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了,看着城头上步步紧bī)的曹军,吴宣叹了一口气之后,将手一挥,他后的两员偏将马上一抱拳,各自带领自己手下的兵马向城头上冲去。在战争中,不管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在兵器时代,将领指挥作战的时候,都不会一次的将自己手下所有的兵马都派上去。如果说两个势力之间进行战略博弈如同在棋盘上下棋争雄的话,那么两军交战时的战术指挥其实更像是一门艺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到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就好象诸葛亮也许能够在战略层面神机妙算,但他却无法准确的预料到马谡竟然会在战场上临时改变他的决定,最终导致蜀军全线溃败,可以说,短兵相接的战斗,才是考验将领能力的最佳场合。

    就如同兵器时代各国的军队需要不断的加强各兵种协调作战,从而发挥出军队整体的实力,古代冷兵器作战同样也需要各兵种之间的紧密配合。不要以为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只有简单的步兵、骑兵还有弓兵,事实上在这三大分类当中还包括着各种不同的小分类,而在战斗的过程之中,庞大的作战部队更是要分成复杂而又要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小集前后左右中五个小集团,每个小的战术集团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那个集团负责前部突进,那个集团负责侧翼掩护,那个集团负责中部支撑,那个军团负责后方警戒,这些都是要由战场上的统帅们来考虑和布置的,一个将领能力的高低好坏,就是通过这种战术布置来体现,一个将领能够成名,就因为他们能够准确的把握战场上的各种况,并根据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一方的阵型,最终取得胜利。

    无论是名将还是庸将,他们所掌握的在战场上的第一个要件就是要在每一次战斗中事先留下一部分精兵作为应对变化的底牌。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预备队。都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般人都认为能够负责前锋主攻的部队是一支大军中的精锐,而被当作预备队的兵马都是无能之辈,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有一半是错误的,诚然。能够被当作攻坚队伍的都是精兵。但作为预备队的兵马也绝对不是弱者,而是和攻坚部队相同的精锐之师。想想看就能够知道,如果一支兵马的预备队都是无能之辈的话,那一旦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危急起来,急需预备队上前扭转战局的时候,派一群没什么本事的兵马上去,那不是摆明了让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