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四章 三帐哈萨克 (第2/2页)
反准噶尔联盟会上无理取闹,使会议不欢而散,三个玉兹分道扬镳,并相互猜疑敌对,一有机会就想吞掉对方的势力,给了沙俄可乘之机。小玉兹因为地理位置同俄国接近,最早与沙俄发生关系。阿布勒海尔汗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投靠沙俄,1730年第一次率部向沙皇宣誓效忠。阿布勒海尔汗和中玉兹的塞枚克汗关系密切,1732年又向沙皇宣誓效忠时拉上他一起去共同做了宣誓。但引起了中玉兹内部的激烈反对。中玉兹的塞枚克汗去世后,阿不勒班毕特苏丹继位,引起了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的不满而退兵,不再专门花大心思对抗离小玉兹较远的准噶尔部,反准噶尔联盟名存实亡。 中玉兹塞枚克汗去世后是由阿不勒班毕特汗和年轻的阿布赉汗共同领导。而东边的准噶尔部在沙俄的支持下继续向东西两个方向猛攻,1740年年底噶尔丹策零汗出动一支1.5万人的精锐军队带着俄国新式火炮大举入侵哈萨克,连战连胜。同时也就是1741年起沙俄开始全面修筑全长1890公里的奥伦堡碉堡线,把从乌拉尔河到古里耶夫要塞到托博尔河一线全部连接起来。 沙俄利用哈萨克人的困境,迫使各玉兹首领宣誓效忠俄国。但哈萨克人民根本不承认,亲自参加征服中亚战争的沙俄将军捷连季耶夫在其关于征服中亚的书中记载在1740年吉尔吉斯奇克林人宣布说:“只有阿布勒海尔汗一个人当了俄国的臣民,他为此把儿子送往俄国,所以经常领到犒赏,但我们都不是俄国臣民”。1742年8月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再次宣誓,接着中玉兹阿不勒班毕特汗也宣誓效忠沙俄。
就在哈萨克各部处于十分不利的危机之时,哈萨克出了一位著名的可汗,那就是阿布赉大汗。他勇敢地担负起领导抗击侵略的历史重任,大大推迟了沙俄吞并哈萨克的进程。在1723-1756年长达30多年的哈萨克-准噶尔战争时期,不仅表现出他的军事天才,而且在清朝、准噶尔和俄国的外交关系中显露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1757年遣其11部各头人组成使团前往北京朝觐乾隆帝。乾隆帝颁发了册封阿布赉汗的诏谕和给予优厚赏赐。并以中玉兹作为整个哈萨克三玉兹之首。阿布赉汗于1758、1759、1760年连续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热河朝觐,积极配合清军进剿准噶尔部,同时促进了哈萨克汗国与满清的贸易往来。 在阿布赉的影响下乾隆二十三年,大玉兹阿布勒比斯汗向追击准噶尔宰桑哈萨克锡喇之清军献马进表以示归附,并声称愿“奋勉自效,永无二心,倍于左部”。乾隆四十八年,阿布勒比斯卒后,乾隆帝令其子杭和卓袭爵。小玉兹的努拉里汗也于乾隆二十七年向清表示臣服,并于同年遣使与中玉兹使臣前往北京朝觐。乾隆四十巴年,又遣其子阿布责素勒坦入朝,乾隆帝设宴款待,并予以厚赐。 此后,哈萨克各部首领不断入觐并接受册封。阿布赉汗拒绝了沙俄对其同样的册封。沙皇同样对清帝国给阿布赉汗的册封正式宣布不予承认。阿布赉汗曾出兵征讨曾多次入侵哈萨克的中亚几个汗国以及西面伏尔加河一带的沙俄藩属卡尔梅克人,取得了重大胜利。由于对哈萨克民族的杰出贡献,整个哈萨克民族的口号从“阿拉什”变成了“阿布赉”。 哈萨克人和蒙古准噶尔人的血海深仇导致对其他蒙古部落也是毫不留情。177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三万两千帐十七万老少,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东归祖国。在沙俄的不断挑拨下,土尔扈特部在经过哈萨克草原时与哈萨克各部发生了激烈冲突,在沙俄军队和哈萨克各部目的不同的袭击下土尔扈特部损失大半,只有七万人回到祖国。但是哈萨克各部也损失惨重,两败俱伤。 中华朝鼎鼎中原,元武四年荡平了西南清军之后,大军于元武五年西出嘉峪关,顺利的拿下了幅员辽阔的新疆,同时也同三帐哈萨克取得了联系。在支援了一批火枪大炮之后,两者关系快速恢复。元武八年,大中小玉兹汗王杭和卓、阿布责素勒坦、瓦里分别遣使臣入京觐见,表示愿称臣于中华,双方关系彻底明了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