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章 天下大势 (第2/2页)
建沦丧大半,江西南昌孤城,半年之间半个江南已经换了颜色。而杭州虽复,浙江气力却是尽丧;江苏尚未遭难,但半数兵力抽去了福建,自己又临海而据,只剩下了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江南安危,靠地就是四川、两湖三省之力,也三个地方才能抽调出足够的钱粮来应付战事需求,可如今……单单靠一个湖南,真地能挡住逆贼的兵锋吗?乾隆心里没底,他真地没底。 不过对于乾隆来说,恶心的事还没完呢?七月初,山西巡抚明兴飞报,“山陕一带白莲教复起。”原因是什么呢?今年的黄河水变清了。 黄河,黄河,浑浊之河。猛然间变清了,这可是一件大事,了不得的大事。 有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民间更是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与这些相连的还有一句话,古之以来被朝廷所看重,那就是----圣人出。黄河清。 世人都知道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可偏偏儒家的天人一说,又有----天子失德,天将奇祸这一讲,所以相对应的“黄河清”便被视为会给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的祥瑞。 正所谓:普天有道圣人生, 大地山川尽效灵。 尘浊想应淘汰尽, 黄河万里一时清。 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地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总的来说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罢了。
天下百姓都这样想,官府自然也要捏着鼻子去做。况且这“黄河清”也不是太稀奇,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不知道,普通的士子官僚不清楚,可皇家是知道的。从一直到,“黄河清”不下40次,差不多隔个四五十年就会来一次。必要地时候,这东西可是很能安民心的。 就好比明代永乐二年冬地“黄河清”。就是被大肆渲染的一次。显然那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有关。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的。 而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宣扬得最厉害的,是清雍正四年那一次。大抵也是因为雍正皇帝得位地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这个皇帝“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 这次“河清”的规模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末开始,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五省的河水渐清,次年年初仍可见到。在得到“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表面上说“受宠若惊,不以为喜,实以为惧”,实际上是喜不自禁。不仅赶快派高官去向埋葬在景陵里的父亲康熙报告好消息,去黄河致祭河神,而且把一大批官员官升一级。自己还动笔写下二千余言,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建立“御制黄河澄清碑”,刊刻其上,说是感谢河神,实是给自己表功。 乾隆不信这个,早前明兴的奇瑞奏折就被他训斥了一顿。可民间地百姓信啊,特别是乾隆在训斥奇瑞之后,不到两月自己就被赶出了北京城。而踏波万里而来地中华军竟能以三万疲惫之兵击溃十三万满清劲旅,这不就是上天眷佑的明证吗? 同北方处早有联系地山陕白莲教,瞅准了这一时机,高举响应“圣人”的大旗,混元教、白阳教、红阳教等等,大大小小七八个豫楚大起义后残存地流派共同举义,一时间山陕大乱。 无奈之下,乾隆令明兴调回了山西军两万人,余下的两万人则继续有太原镇总兵马世保统领继续赶往邯郸,那里还有刘峨、和地残部。 环视天下,乾隆悲哀的发现,除了远在大西北的甘肃之外,自己所能依靠的只有东北老家和蒙古的兵马了。 ps:1----特此声明,文中所述半真半假,大家一笑了之,不可信以为真。 2----乾隆朝6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水旱灾害。在上报至中央政府、确定已经“成灾”或已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中,水灾被及的总州县次约为8074个,旱灾为3770个,雹灾为1148个,霜灾为163个,风灾为271个,人疫、牛疫共68个,地震111个。 3----清初顺康雍时期,救荒的基本程序包括报灾、勘灾、审户扣给赈,主要措施包括蠲免、抚恤、赈济、借贷、缓征、平粜、安辑流民等,地方主要是通过常平仓、社仓、义仓等积谷备荒。乾隆时期,拯灾救荒的基本程序与康雍时期不存在多少差异,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时间上的规定作了变动,有利于灾后赈、贷、蠲、缓事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