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刀集_千古谁识战垓下 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千古谁识战垓下 1 (第2/3页)

来的,尽管他有这样的需求,他只是接受了由汉提出的对楚有利的方案。当然,至于“项王许之”之后,汉会不会遵守,又会耍什么花招,即使楚有心防范,估计措施也相当有限。当此之际,项羽只能寄希望于刘邦能遵守协议。而刘邦是否会遵守停战协议,也只有天知道。至于为什么历史记录到的文字会出现此约是项羽提出、又由项羽批准的这样匪夷所思的记录,可能是因为汉最终毁约,所以记录时做了手脚,把缔约环节记录得似是而非,旨在抹去及减轻己方的毁约责任。菜九孤陋寡闻,以为这个记录的不伦不类是自己的首次发现,而且刘邦最不厚道的地方,当属此事。如果看官知道此前有人发现,务必告知一声,以便归还这个首创。

    二本纪记载的皆呼万岁,可能只是楚军,汉军绝对不会,因为汉军根本就没有打算遵守和约。虽然记录上是张良、陈平鼓动刘邦违约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刘邦在约和的同时已经在部署最后决战,所谓的张、陈鼓动属于为刘邦开脱,或掩盖刘邦在缔约之前就没有打算遵守约定的行为。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下面将会讨论。

    2.和约的cao作难度,就是刘邦阴谋的空间

    以鸿沟划分疆界的协议,并不是楚汉分界线的简单剖分。如果楚汉双方原本就按鸿沟分界分布,这样划界自然简单,可惜不是。当时鸿沟以西有楚军,以东有汉军,项羽挂帅的楚军主力就在鸿沟以西与汉王对峙。所以协议必然要牵涉到楚汉双方的军队调动,这就牵涉到很多细节问题与很难cao作的问题,也就给刘邦施展阴谋创造了条件。由于汉在鸿沟以东有大量军队,并占有大片疆域,如果执行以鸿沟为界的和约,在技术上还是有难度的。根据地图所示,项羽所在之荥阳在鸿沟以西,曹参、韩信、灌婴等汉方主力在鸿沟以东,执行和约,两军就要交换地块。显而易见,汉军在鸿沟以东所占地盘比楚军在鸿沟以西所占地盘多得多,而且更加要害。所以,在缔约的时候一定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各自退后的时间表。在各自退回到和约规定的己方范围方面,楚汉两军各有各的难处。在移动方向上,汉军向西移动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汉在鸿沟以西的绝大多数地盘被汉占据,直接移动即可;楚军东移就进行不了,整个东部基本上落入汉之掌握,怎么移动得起来。在移动军队上,楚军的流程比较简单,因为楚军当时就是以项羽集团为首的一支军队,即使有一些支援部队,估计也在荥阳附近,所以收拢部队向东退却不是难事;而在东部需要退回西部的汉军情况就复杂多了,汉在东部的军队数量太庞大了,刘邦的直属部队倒还罢了,那些盟军,比如彭越、韩信怎么西移,就困难多了。韩信之齐,与彭越之梁,都是楚之敌国,虽然是诸侯,但也是汉之盟友,尤其是韩信,更是汉之附庸、汉之部下。彭越与汉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且时常在楚汉之间搞骑墙,但他的所有的作为都是以损害楚的利益为结果。所以,和约的重点不在于释放刘邦家眷,而在于讨论双方各自如何撤军,撤到什么程度,撤军的时间表与线路图,这些问题的商讨会非常耗时费力。项羽在缔约时很可能会提出要韩信、彭越退出东部。汉可以给齐下指令,但对彭越则不能。这个问题汉是可以与项羽讨价还价的,汉很可能以齐为另一国为由使和约不涉及齐,以保持齐的固有形态。如果项羽坚决不答应,汉可能会提出韩信主力退出齐地西移,而项羽估计也不会强求彭越西移。双方完成移动的时间表无法探知,后退方案倒是可以推敲而得。

    根据项羽的退却路线推测两军后退方案,因为东部地盘主要被汉军占据,和约可能会提出让楚军先退到淮南一带等候汉军从东部撤军。这样才能显示以鸿沟为界的意义。而刘邦消灭楚军的计划,也是准备在楚军退往淮南的路上实施。像日后的陈公利几之叛楚,淮南方面楚国大司马周殷之叛楚,正好发生在楚军后退的线路上。

    3.刘邦从来没有打算遵守和约

    按照停战协议,在楚、即鸿沟东面之汉军应当退回鸿沟以西,对汉来说,吃亏太大。汉会老老实实遵守吗?显然不会。历史把汉不守约的账记在了张良、陈平的名下。二本纪称张良、陈平怂恿汉王背约,好像原本准备遵守协议的刘邦,只是受张良、陈平的蛊惑,才决定毁约,下令汉军对退却的楚军发动攻击。张、陈之谋的细节只记载在《项羽本纪》中——“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饥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实际情况可要复杂得多。因为缔约毁约的转换会在部队中产生混乱,一个军队从战争状态转向和平状态,突然再转回战斗状态,过程会非常混乱。之所以这样的记载,是让张、陈二人在替刘邦背了历史黑锅,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刘邦在约和的同时已经为灭楚布置了先手,而这些事情是张、陈二人无法办到的。

    根据《项羽本纪》的记录,约和的发生比较突然,正好发生在楚军在荥阳取得胜势的时候,而其他战线楚军均处下风。《秦楚之际月表》记“(汉四年九月)太公吕后归自楚”,此为和约落实的标志,则楚汉缔约应该在此前一段时间进行,因为内容复杂,过程可能持续了很长时间。看看这段时间都发生了什么。

    上溯到汉四年七月,有封黥布为淮南王之举,此前黥布以什么身份为汉效力不详,难道是故九江王?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可以肯定,汉对黥布地位的正式确立将会极大地调动黥布为汉效力的热情,所以黥布极有可能潜入当时的九江国,即其旧封地,为汉开展统战工作。这个重要步骤在史料中非常模糊,被记得乱糟糟的,甚至被记错了。

    《荆燕世家》记: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

    《黥布列传》记,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按上述记录,招周殷有刘贾单独功劳及刘、黥共同功劳之分,而以刘贾的军事素养,要想让九江的守军归降,几乎没有可能性。所以应该以《黥布列传》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