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十九世纪中期安徽基层社会的宗族势 (第3/3页)
住条件又得天独厚,早即贩私盐,张乐行则是当然的领袖。他手下聚集了一批身强力壮的打手,号称18枪手,后又发展到50枪手、100枪手,专门保护族人贩私盐。雉河集旁又有通往河南永城等地的大道,为河南私盐贩必经之途。于是张乐行进而成了保运私盐车的“盐趟主”。张乐行势力大,声名远播,匪盗不敢抢,官府盐巡不敢查,这不但使他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族中更加稳固的地位,也使他结识了不少其他宗族组织首领,如后来的宿州捻首李大喜、亳州大花旗捻首雷彦、河北固始捻首李昭寿等。在皖北这样恶劣的经济条件下,不只是贩私盐,就是首领带领全族去掠去抢去吃大户,也会得到族人的由衷拥戴。早在嘉庆年间便有人指出:皖北多盗贼、光棍、私贩。他们原来都是“耕耨者”,“能因杀而遂不为盗贼、光棍、私贩乎?且夫凶荒在前,鼎镬在后;当其凶荒,不知有鼎镬也”(注:查揆:《yún@①谷诗文钞》,《安徽吏制》三,载于《捻军资料别集》第30页。)。捻军时民谣“跟着张老乐,有得吃来有得喝”、“跟着龚瞎子,吃得鸡鸭子”、“跟着韩老万,穿着绫罗缎”、“跟着江老台,包谷揣满怀”等,(注:张珊:《捻军史研究集》,《附录》,《捻军民歌65首》。)均可看出,族人乡人是在求生存的渴望下,增强了对宗族乡族及宗族乡族代表人物的纵向依赖。
而皖北捻党捻军绝大多数正是以宗族为基础组成的,《涡阳县志》称之为“宗贼”。每一捻往往就是一族。同族的人越多,其捻力量越大,反之则小。前述捻军各著名首领多属聚族而居的大族大姓;手下只四五百人的义门西南趟主韩卯、西北趟主高九,其族则均不足百户。也有捻党非宗族结合,如义门集五方杂处,杂姓居多,其捻首是自山东逃荒来的刘尿(即刘学渊、大老渊)、刘狗(即刘玉渊、二老渊)、刘三疯子、刘四麻兄弟。然刘氏兄弟本是一个家族,与其他一家一族的逃荒者及同行数百脚夫,应该说结成了具有互动共生关系的乡族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政治上经济上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应该与宗族组织相埒。这些大大小小的宗族乡族,以相同的大背景和不同的小背景,在各自的聚居地“结捻”,各竖旗帜、各立圩寨、分兵把守,所辖地域自一二里至数十里不等。 张乐行就是以自己居住的村庄为基地,先本支,后本族,将范围逐渐扩大到附近的张大庄、张楼、张双庄、张小庙等张姓居住地,形成9里18张的捻军队伍。张氏宗族第五世为20门,其中第11门张振光有4个儿子,老三张英是张乐行本支六世祖。(注:张氏小宗图碑;张氏大宗图碑。)从张振光算起第七世,即张乐行这一辈,明确记载的有45人参加了捻军,其中张乐行二哥张敏行等担任旗主、首领、将领的达20余人,连妇女也随军作战(注:张乐行的妻子杜金蝉与张永行的妻子等都参加了战斗。)。第八世53人几乎全部参加捻军,大部分战死,如张敏行五子——张jìn@②、张玳、张琛、张瑗、张琢(张五孩)均黄旗主要将领,除张玳病故、张瑗随张宗禹不知所终外,三人尽皆战死。到第九世非战死即遭清军捕杀,只剩下38人。(注:《捻军研究》1集第94页,捻军研究学会1998年出版,内部发行。)张乐行本族中最有名的捻军将领是张宗禹。张宗禹与张乐行同为始祖张桂次子张德庆的后代,张宗禹低张乐行一辈,称其为叔。张宗禹家住张大庄,离张乐行的张老家村5里。张宗禹弟张宗道、张宗先;子张葵儿亦为捻,均战死。 本家本族之外,首先联合的便是姻亲之族。捻军各旗首领中,不少与张家具有姻亲关系或间接的姻亲关系。例如,黄旗白边旗主尹自兴是尹沟张乐行娘舅家族的人;红旗旗主侯士维是张乐行之兄敏行妻子的堂兄;八卦旗主杨兴泰是张乐行的姑表兄弟;杨兴泰又与黑旗白边旗主刘玉渊是儿女亲家;(注:《捻军研究》1集第94页,捻军研究学会1998年出版,内部发行。)蓝旗首领鹿利科(一作“陆利科”)因其族兄是邓家外孙,故最先“领的是姓邓的旗”。加入捻军的绝不仅仅是侯、杨、刘、鹿几个人,还包括他们身后庞大的家族队伍。如鹿利科投身捻军后,除了他自己居住的鹿楼村外,鹿小寨、鹿小营、鹿小庄、鹿庄、桥头鹿等鹿姓聚居的村庄都变成了捻军的势力范围(注:《鹿利科》,来自1958年安徽科学分院历史研究室捻军调查组田野调查的未刊口碑资料,以下简称《口碑》。)。 姻亲之族的联合过程中,婚姻不是唯一的纽带,往往还需辅以暴力,或夹杂着暴力。侯氏宗族在当地是与张家一样的大族,素有九里十三侯之称(侯老营、东侯楼、侯小桥、侯新楼、侯老楼、侯瓦房等十三个村庄),其族虽与张乐行之族有姻亲关系——张乐行之兄张敏行娶侯氏为妻,然族中势力强大的侯永清、侯龙标父子与张乐行作对,张乐行乃出手杀掉侯永清、侯龙标父子,帮助愿意与自己合作的侯士维在族中树立起权威,使之成为红旗旗主,实现了张侯二大姓亦即黄旗红旗的联合。而侯士维准备起事响应张乐行时,他的堂兄、张敏行的妻兄侯士忠为阻碍他“起反”,借端将他送进监狱。侯士维出狱后并不顾侯士忠是张族姻亲而杀了他。(注:张珊:《侯士维历史调查记》,自《口碑》。侯士忠是张敏行的妻弟,敏行婚娶时,侯氏陪嫁甚丰,除衣物钱财之外,还将袁小楼两顷多地连庄园房屋都作陪嫁赠送。张敏行婚后一直住在袁小楼,与岳父家相处甚密。(见《涡阳史话》3集,政协安徽省涡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6年编。) 亲缘关系之外,捻军还利用地缘、朋友等关系发展壮大队伍。临近的宗族聚居村落,由于平时建立了密切的近邻关系,在思想********上是趋同的,一村一族揭竿而起,其他村庄、家族也往往群起响应。离张老家几十里内的赵屯、吴桥等许多村庄都举族加入了捻军的队伍。而白旗首领龚德、黑旗首领苏天福、蓝旗首领韩老万均与张乐行是知交,据说苏天福还和张乐行拜把子,结了兄弟。朋友外,尚有朋友的亲友,如蓝旗另一位首领任柱,其加入捻军是因为他的伯父与张乐行是朋友。 捻军就是这样,一人带动一个家庭,一家带动一个宗族,一族带动一片地方,扯起了一张与官府对抗的大网。如吴士楼世代居住着吴侯两姓,姓吴的住庄东头,姓侯的住庄西头。吴姓因是捻军黄旗首领张振江姑母娘家,遂全部加入黄旗;侯姓因是捻军红旗首领侯士维本家,遂全部加入红旗。不单这个村,皖北“姓张的都是黄旗,姓侯的都是红旗。”(注:马昌华:《捻军调查与研究》第13、1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