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转帖)十九世纪中期安徽基层社会的宗族势 (第1/3页)
作者:毛立平 19世纪中期,中国传统社会尚未从鸦片战争的打击下舒缓过来,其内部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稍后在皖北兴起的捻军运动。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上层政权特别是州县一级政权大面积坍塌,国家经制军队绿营纷纷败北,而基层社会的宗族势力则以各种形式凸显出来,有了更加引人瞩目的发展。 安徽亳州、蒙城、宿州、阜阳、颍上、霍丘、怀远、灵璧等广袤的皖北大地,是捻军发祥和活动的中心区域。 捻军前身称“捻子”或“捻党”(注:“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陶澍《条陈缉捕豫皖等省红胡匪徒折子》,载于《捻军资料别集》第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是结成“一捻一捻”,谋生、打降、抢掠、互保的团体,早于嘉庆年间便形成了规模,遍及整个皖北及豫东地区,以致出现整村整族均“结捻”的现象,所谓“一村有捻一村安,一族有捻一族幸。村有捻,外捻不入,曰:‘某某我们都是混家子’;族有捻,则曰:‘某某叔也、兄也,虽及第之荣不若是其赫赫也。’由此,庄族有稍悍者,众怂曰:‘何不出头混着!’既或帮以资粮,纠众而捻矣”(注:方玉澜:《星烈日记汇要》卷三二,《捻逆述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特别是在北伐军进军皖北的推动下,捻首张乐行“与龚瞎子、王冠三、苏添福、韩朗子,各竖旗帜”,举兵抗清,先“纠邀”攻打河南马牧集,继围亳州13昼夜,后回师老家雉河集(注:一档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革命运动类·捻军》281号,《张乐行自述》。)。咸丰三年(1853)正月,皖、豫边境冯金标、张凤山,亳州宋洪占、陈起生、邓作仁、尹甲、王怀山、孙玉标、倪中平、朱天保,蒙城胡元众、张狗、史鸭、陈小爱、江怀勤,凤台刘洪立、王之重,宿州李殿元等18铺捻首于宿、亳、蒙共管亦即三不管的雉河集会盟,共奉张乐行为盟主,分五色旗,祭旗起事。从此,捻党成为捻军。 无论捻党还是捻军,均有着深刻的宗族背景。 聚族而居,是包括皖北在内的安徽极其显著的特点。一族一姓,经数十世,历千百年,不轻去其乡。“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仅从捻军看,张乐行始祖于明末自山西迁来,传至三世有大排行兄弟8人,后称“老八门”,到第五世繁衍为20门,除张老家外,分居在张楼、张单庄、张小庙、张双庄、张大楼、张大庄、张瓦房、张土楼、擂鼓张、洼张庄、小梁庄、甲庄、马套楼、上肘庄、梁园庄、胡庄等9里18庄,好几千人。龚德一族数千人;侯士维一族号称“9里13侯”数千人;苏天福一族数万人,分居百余村;任柱一族分布在蒙城、宿州,人数多得难以统计等。(注:张珊:《捻军史研究》第53页,**************1994年版。)各宗族同一男性祖先后裔的小家庭,具有相同性质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意识(传统文化、风俗、归属感等)和血缘联系的纽带。皖北宗族没有皖南宗族那样严整的组织,但同样有共同的祖先、墓地、聚居村落,斩不断的血缘纽带、传统的孝悌观念,以及文化、娱乐、祭祀等方面的共同追求,水利、集市、治安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因此仍然成为一个个无形的整体,仍然习惯于听命宗族和族中大户、士绅、强悍者的统治和召唤。 而19世纪中期战乱以前皖北的政治经济状况,更加强化了皖北基层社会宗族乡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加强化了族人乡人对宗族乡族的纵向依赖。 政治上,皖北是清朝统治最薄弱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国”与“家”的双重统治,在如此广袤的领土上,中央集权制行政的实际状态极为粗放。安徽县一级政权多数只有一名知县和一名不入流的典史;绿营兵额属全国最少者,共8千余人。(注:《清朝通典》卷三四,《职官志》;《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清史稿》卷一三一,《兵志》;魏源《圣武记》第469-470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皖北的情况更差。从军政建置看,“东西方一千二百里,南北袤一千里”的皖北,康熙以前仅设一凤阳府,“知府鞭长莫及,巡历难周。”(注:《安徽通志》卷十七,《舆地志》,《建置沿革》。)后陆续增设,到咸丰初年定格在二府(凤阳府、颍州府)一直隶州(泗州直隶州)。时清朝分别以“冲”、“繁”、“疲”、“难”四字考量各府州县的状况,皖北凤阳府是安徽8府5直隶州中唯一四字俱备的府;灵璧、宿州是安徽55州县中仅有四字俱备的州县,然皖北13县3州所辖地域约为6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州县约4000平方公里;安徽其他39州县所辖地域约9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州县2300平方公里。(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基层里社保甲等行政组织亦极其混乱。里甲自乾隆以来“章程大坏,钱粮同一里,而花户散处三乡,烟户同一册,而村庄参附各保,jianian民借此抗粮避差”,“公事无一不误,而百姓亦不得宁居”(注:民国《灵璧县志略》卷一,《舆地志》,《乡里》。)。保甲“华离参错,烟灶本属同村,门牌忽入他保。甚至有一村数十家分属三四保者”。“本村甲长不能约束,左右壁邻又不能稽查。平时则窝匪藏jianian,有事则巧为委卸”,“一遇报灾,点查饥口”,则“蒙混冒支”。“保甲原以防jianian,今则缘保甲以作jianian。”(注:民国《灵璧县志略》卷四,《艺文志》。)绿营则直至乾隆二年(1737)方设寿春镇,共马步兵3956名,减去属皖中地区的庐州、六安两营,加上属徐州镇的宿州营,皖北兵力约为4100余名。其中,寿州、宿州等重镇只七八百名;分到各州县城守汛的仅十几二十名。(注:光绪《寿州志》卷十,《武备志》,《兵志》;光绪《宿州志》卷九,《武备志》,《兵志》;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二十,《兵备志》。)皖北又是清朝统治最黑暗的地区之一。即便镇压捻党捻军最为狠毒、残暴的周天爵也说:“现在州县无一不是罪人!书役之毒,民间醉骨痛心。再加地方刁徒、凶棍,互相朋比,计一日所行之暗,不知损伤多少生灵。重以赋敛之横暴,以弟所处,只觉功少而罪魁也。”(注:周天爵:《周文忠公尺牍》卷上,《与同年王柳溪书》。)各级官吏惟以贪污勒索、欺压百姓为能事。催征赋役时,“指一派十,通同分肥”;“叫哮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遇人则拴”,“小民倾家破产,甚至流离死徙”。(注:光绪《宿州志》卷七,《食货志》,《徭役》;《蒙城县志》卷十一,《艺文志》等。)每遇词讼时,“纳钱请票,而数倍取偿于百姓”(注: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即有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