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易之我有绝顶悟性_第十八节 天道有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节 天道有易 (第1/2页)

    道修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练虚合道,最终道合天地,天地复归自然;佛修讲究静中入定(即深层次入静状态),定中发性(即本识),性发般若(即佛性),般若归真(即舍利),真如寂灭(即涅磐),寂灭正觉(即一切无碍,无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若要成佛还需一般外功,即慈,愿,度,简单的说就是以慈悲心发无上之愿度脱苦海众生,传说一佛一世界即是如此。

    而默然此刻阐发的易道于道修佛修略有不同,虽然最终也是超脱人天,跳出轮回之外,但是途径却截然不同,此门超脱之道据易理而出,从一而始,从一而终,循环往复无有止境,当然若得归一止境再修一元却要看各人的造化和悟性了,毕竟达止境而循环非是简单的重复。

    他这门易修之理,重悟重修,以天地为准,造化为则,若能修到止境一个循环,可于自身再造天地,合那经书所言天地一大天地,人身一小天地,真正做到天地即我,自然即我,造化在身,万物为用,端的不可想象,若能由此再进则可超脱天地之外,再建天地,神通奥妙不可尽说。

    当然这个只是默然的要阐发的易修主旨和最终的目标,不过他很有信心,因为他找到了门,找到了开始。他根据易理的境界划分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修为,用易修划分他目前处于三才境,何解?一元者内炼己身之始,即以激发那先天而来的一点先天本元为目的;太极者内悟本元,即以悟却那一点先天本元的本质和使用为目的;两仪者启发本识,即以先天本元启发本识,以本识观照本身,则自身天地以现,日月光照,山川以明;三才者先天境现,即本识观照本身,本身天地已现,本元壮大反激本识,本识为领本元为用,先天境现,至此天地之间人居其一,三才始全。

    默然此刻正是此境,时时有天在其上地在其下,我居其中的感觉,时刻可以感觉自己与天地的联系,若沉进功境则这种联系更为紧密这也就是道家所谓天人合一。但是还不能做到自然而然时刻的保持天人状态,说明己身天地和身外天地的呼应还不够完善不够紧密,知道了自己前进的方向,默然就开始思考自己下一步的修行方法,毕竟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完全阐发的一条修行之路,虽然参考了道家和佛家的修行方略,但是别开天地那里是那么容易的,他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时间,终于整理出目前勉强可以修行下去直至五行境的修炼方法,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对于他来说,继续整理修行途径是首要任务,五行境的修行他应该很快就可以达到,就在他走出那个石窟的时候他已经达到了四相境的顶峰,毕竟他这么久以来的修行,早就让他达到了三才境的顶峰,只是一直没有悟却明确的修行方向才一直停在原地,这一但悟却当然进境很快。

    他也该出来了,不知道京城怎么样了?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不过这次的收获也可以说是巨大的,找到了自己的修行途径,虽然对于术法和炼器还没有仔细的去研究,不过修行方略才是最根本的,其他的可以慢慢的研究。这次能够顺利达到四相境对于他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说明他阐发的修行方略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对于继续修行下去他充满信心。

    所谓四相者四方得其位,天地已明,就好比一个迷途的人忽然到了一个地方,他知道这个地方是那里,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的去如何的从,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忽然明白了方向,忽然知道了目标,叫他如何的不喜。默然此刻的心情就是如此,他感觉到自己与天地的感应更近了一步,他的感应范围也大了很多,感应的事物也多了很多,似乎他心神通和天眼神通也进化了一步,甚至对于奇门的设置也更得心应手了,已经可以不别如过去那般略微复杂一些的奇门还需要道具,现在除非是很高级的奇门他根本不用什么道具,对天地的感应使他可以很细微的感觉到什么位置适合什么奇门,该如何的去影响天地元气借助最简单的环境因素完成一个最大威力的奇门,当然不是那种很高级的奇门。

    如果是现在和那那个人妖总管对上他有信心可以不用自残的击败他,这就是有了修行方略的好处,可以不停的进步,而不是停在原地。

    默然在四相境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身法,他称之为四方天机,虽然这个名字有点那个了,不过对于一个兴奋的人,偶尔脑袋热一下也可以理解,不是吗?不过效果却也着实不错,比起那个御气凌空不可同日而语,那个已经够快的了,这个比那个更快了很多倍,以前要三天的路程,这个大概大半天时间足够,他之所以取名四方天机,意思就是说天地四方四维之内无处可阻,这个身法不仅快而已,而且使用身法时自然得可以感应障碍物,比如山石草木等等,就能自然避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