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去往南京转四 (第1/3页)
汪十五离了旌德县后的第三天赶到了鸠兹矶山码头。 江水凭阔,长帆来往穿梭,码头上一片忙景。十五找到了去南京的船,寄了马在底层,把东西收拾好又要了间客仓住下。待到船发,顺江而下往南京去时,他已经将这几日所有的疲惫放下,这一夜睡的沉。 “到南京了”,几个孩童站在船舱外远眺着不远出密密麻麻的泊岸船只呼喊着。十五推开了窗,看着新建不足五十年的大胜关码头也不禁感叹,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耗费了多少银钱民力。船到码头,要进南京城却不用上岸,十五按之前问询同船客人的办法,租了一快船由支流内河转到龙江关上岸入城,递了路引报备后,直接去魏国公府将任知府物件与信送给那兼着南京守备的魏国公徐鹏举,然后再去徽州商会会馆去寻许世荫的姐夫把所托之物带到。 这魏国公府原是太祖皇帝在应天称吴王时的府邸,秦淮河畔夫子庙西,洪武三年朱元璋赐给了徐达,传说是朱元璋把徐达灌醉强抬过来住的,后改了雅号为“瞻园”,以显对皇帝敬意,徐家面对这皇帝潜邸,半点不敢改动。传了七世到徐鹏举这,气象不减,在这南京除了旧宫,便是这独一份的存在。 十五没费什么功夫就找到魏国公府徐家,给门房递了任知府写好的拜贴,说明了来由,只是没言是何物。徐家门房虽然平日见的都是些显贵达官,但对一府部堂托人递物倒也不怠慢,心道十五定是那知府心腹之人,引十五在门房内坐了,还倒了碗茶。 徐家老门房说道“国公爷去那守备府阅事,酉末戊初就能回来,汪小哥只耐心等,迟些饿了,与我一同吃些就可。一路劳顿,先歇着,国公爷回来都打这个门进。” 十五谢了,安心坐下,与这老门房闲聊,沉心静气。老门房好奇徽州风土人情,十五有一答一,问他个人经历时,也只说是从军回乡,知府照顾了他这趟行程,言语并不孟浪。坐了不到一时辰,一个年轻人进大门叫道:“叔叔,国公爷去振武营调解事,又被哗变兵丁扣下了,让我回来取些衣物晚上防冷。你这后生是何人,泥塑样坐这?” 进来的是这老门房的侄子,日常随扈在徐鹏举左右。看见汪十五这个陌生人有些疑惑。 “又是这个鸟振武营,年年闹,那一次闹出那么多人命,杀头都杀不止么?莫乱叫,我进去拿国公爷衣物。这汪小哥是从徽州来给国公爷送物件的,五六百里路来的。”老门房说道,介绍了汪十五。 十五对着正喘气大口喝茶的年轻人问道:“三十九年那场兵变不是早就止住了么,怎么现如今还在闹?” 年轻人有些吃惊,看着十五“你怎么知道振武营兵变的事?” “我那时在东南军中效力,同是杀倭寇的,军内消息传的快,只是详情不知,倒想请教小兄哩。” “难怪,那李遂带兵杀倭有大功,圣上提了他做南京兵部侍郎,振武营是他同上司张鏊亲带出来的,随李遂来后,恃功而骄,害民伤民的事多发,南京本地官员多睁眼闭眼放过。那年北边吃紧,朝廷兵部要减这振武营随军妻小钱粮,结果就闹哗变,把这南京户部侍郎黄懋都杀了,还是我们家国公爷兼着南京守备,带着几位尚书和侍郎应了补十万金才平息下来,你猜后面怎么着?这李遂只杀了带头三人,其余充边军而已。这营内尝了甜头,这几年三日小闹,五日大闹,我家国公爷都被扣惯了,反正都是出银子,过一夜就回来了。圣上说我家国公爷是自家人替他看着旧京,天大的帽子戴着,只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十五回道:“到难为了国公大人了,这皇亲国戚有能成事的,有能败事的。这南京守备没国公这勋爵身份镇着,那些南京六部的尚书侍郎,卫所军营的同知参将,再加上守备太监,哪一个不是手眼通天,能翻浪的。” “哟,汪小哥好见识,我家国公爷时常自叹,说皇亲国戚成事是应当的,圣上已赏无可赏,若是坏了事,当今那位天子可不好说话,正愁没由头治你呢。” 老门房拿了衣物回来听到:“胡扯什么,还不赶紧送衣物去,晚上小心看着,毕竟是在兵营,那帮不讲理的鸟人不知道会不会惊了国公爷,你忘了上次他们故意在国公爷前用刀杀羊的事么?见一地的血惊了,回来足躺了两天。” 年轻人拿了衣物和十五打招呼就要走,十五站起,对老门房道:“老伯,我在这也是干等,我把物件暂寄这,你是府上门人,我自信得过。我随小哥一同去,以前在军中学了些手段,若有人敢在国公前动粗,我有几分把握能止住。” 老门房听到大喜:“甚好,甚好,你换了我这侄子徐青同样衣裳去,物件在我这放心,国公爷之物重于我性命,其他物件一样,我在哪东西在哪,回来后你自交与国公爷便是。”向侄子介绍了十五姓名,说完又去拿了这一套随扈衣物递与十五换上,又解下自己的随身国公府腰牌递了十五。 汪十五换好衣物,戴了魏国公府腰牌便和门房侄子徐青一齐骑马去往振武营。到了营外下马,两个持长枪的卫兵体态园胖,吊儿郎当的在营外站着。十五心想这才几年,一支能战的武营成了享乐窝,叹了口气和徐青一道往营内中堂走去。堂外乱哄哄的聚着四五十人,十五一看打扮都是些中下层的哨官和什长,小兵不敢闹,把总不出头,直接利益攸关的就是这些人,占住法不责众。 魏国公四十五六年纪,正和已是南京兵部尚书的李遂,还有南京守备太监以及户部一个侍郎正在堂内端坐,各自喝着茶,也不出声。这营闹哗变已多次,无非还是要钱,此刻都在打坐功,眼观鼻,鼻观心,看谁这次先开口,谁先开口谁筹银子去。 徐青和十五就径直入了中堂,门口有认识徐青的,也只当十五也是那国公家的随扈,也不拦阻。魏国公徐鹏举见徐青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同样打扮的后生,先是一愣,转而想许是家中新来的下人,他反正又不是每个都要认得,看了十五一眼便继续闭眼养神。徐青走到魏国公徐鹏举耳边嘀咕了几句,这国公睁眼一亮,认真打量了十五,还真觉得这年轻后生有股说不出的气概,没有唯诺,只是站在他一旁,立如青松,对十五就有了几分欣赏。 “唉,几位大人,这都等了半晌了,也不给个说法,我们营吃那霉米菜叶已经三个月了,今日若不加饷银,我们可拦不住底下弟兄们上街去吃那酬军的酒食了,到时候万一惊了酒楼或者大户,可不能问罪。”几个闹事的下级军官等不及闯了进来。 “莫闹,几位大人不是正在商议么,筹来银子就发,在这堂中喧闹还有军纪在眼中么?出去,银钱落实,自会叫你们。”李遂骂道。 几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和原先直接带兵如今更是南京兵部尚书的李遂争嘴,只得出去。李遂骂完,却不和在座的他人交谈,继续喝茶养神。 当官的果然熬的功夫惊人,就这么僵着,偶尔说些不挨边的旁事。气氛压抑,各自都有各自的盘算,魏国公徐鹏举每次都是收拾烂摊子的,还落得个草包公的名声,意为他由人欺,其实他是领了上意,如今天下北边吃紧,西南作乱,东南倭寇时时扰境,能领兵打仗的 就那几个,这李遂算是打倭寇有办法的,只能先拿钱保着,指他领兵保东南。李遂次次得逞,还升到了南京兵部尚书,只待倭乱平息,去那北边真正的兵部做为首的堂官,天下兵马大权在握。守备太监是个花瓶做样的,敢随便做主兵事,随便参一本,他最轻都得去那凤阳守陵终老,重的就是人头分家。户部侍郎是被拖来出钱的,更不会主动开口,次次出钱,之前还被这营兵杀了一个前任,他只待魏国公这次继续服软,开口让他出钱,反正锅边都挨不着自己,无非是拖到明天就是。 就这么僵到未时,还是那几个兵进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