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 张献忠的惊喜  (第1/2页)
    张献忠在大山里转悠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路都是丛林茂密,杳无人迹。转了这么多天,都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只得派人四处查探。    这一天,探子终于带回了两个猎户,这才得知,自己居然来到了凤翔府一带,这让张献忠大为惊喜。    凤翔府地处关中,秦汉之时,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可自打崇祯元年以来,天灾人祸不断,土地绝收,农民不得不四处逃荒,以至于流民遍地。    张献忠惊喜,遍地的流民就是自己最好的兵源,附近的村寨城池就是自己最好的粮草补给。在大山里面转悠了一个多月,终于见到了人烟,张献忠怎能不高兴?    可是探子带回的消息却让他大感意外。探子回报说山外几乎看不到流民,凤翔城外倒是有不少的村庄,一排排的房屋整整齐齐,跟过去那种杂乱的村寨明显不一样。不少人还在田间劳作,地里面种的那些庄家很奇怪,长长的藤蔓不长穗儿,不结果,也没见花朵,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从来都没有见过?    一个精明的探子甚至来偷来一段藤蔓,张献忠放在嘴里嚼了嚼,就赶紧吐了出来,味道并不好吃,甚至有些发涩。    既然有村民劳作,那说明村里应该有粮食,探子汇报说,方圆几十里都没有官军,这让张献忠大喜过望,这些村子简直就像脱光了衣服的女人,等着让自己来宠幸了。    那还犹豫什么?赶紧去抢啊!张献忠兴奋的下了命令。    一群连叫花子都不如的流贼都饿急了眼,就这样怪叫这冲出了大山,一个个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身上能有块布就算不错了,不少人好斗光着腚呢!    ......    周家村就在山脚下不远的地方,南面是大山,北面就是关中平原,紧挨着有十几个村子。    周家村的村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儿,叫周良,村子里的人都叫他良叔。村里还有一个民兵教头,是潼关大战的时候受伤退下来的。整个村子有一千多人,青壮有二百多个,农闲的时候都归这个教头管理,进行军事训练。    教头教赵有才,据说还是大宋朝的皇族后裔。现在正值夏季,地里面活计不是很多,赵有才就组织村里青壮开始训练。村里大一点儿的孩子们都加入了儿童团,平日站岗放哨,传递消息。    官府给分了土地,给了粮食,还帮助建房子,每一家都是两间房子一个小院儿。生病了有医生免费看病、吃药,孩童居然也可以去读书识字。这是天大的恩德啊,穷人家的孩子有几个能读得起书的?读书识字,以后考状元,就能做官儿,从此全家就能脱离苦海。这在以前,即便是丰年,也不敢想象。    还有那杨大人带来的叫红薯的庄家,村民们现在几乎都要它们供起来,村民们世世代代都没有见过这么高产的粮食,伺候起来比伺候自家老娘都细心。一亩地要说收了三四千斤,那指定是他没有好好侍弄,所以才这么点儿产量。人家种的好的,一亩地能产七八千斤,你产了三四千斤还有脸说?    这东西好肿,不挑地,切开了埋在土里就能发芽,即便是已经长出了藤蔓,剪下一段藤蔓,插到土里还能活,庄户们种了一辈子庄家,就没见过这么好伺候的。    已经两年多没有见过盗匪了。自从杨鹤杨大人来了陕西之后,开始招抚各地流民,一年的光景,曾经遍地的流民就全部被归到了一个个的村寨,分发土地、建造房屋。从此,流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还不时的有盗匪出没,可是在那个孙传庭大人剿了几次之后,就逐渐的少了起来,以后渐渐的消失了。    这一天,村正周良正若无其事的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打谷场上参加训练的本村青壮,赵有才正在一边呵斥。    突然间,村北传来一阵锣声,这是报警讯号。已经两年多没有出现过警讯了,今天突然想起锣声,大伙开始都没反应过来。    知道负责放哨的几个孩童跌跌撞撞的跑回村里,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说盗匪来了,人很多,乌压压一大片,人们才紧张起来。    赵有才反应过来,第一时间就派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去邻村报警,求援,这次盗匪人太多,自己这二百人肯定挡不住。    所有青壮迅速分发武器,老人、小孩儿都下地道,男人都上围墙警戒。村正周良大喊着下令,村里的空气骤然间变的紧张起来。    盗匪来的很快,乌压压的足有好几千人。让周良和赵有才无比诧异的是,这些盗匪实在太寒酸了,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有不少人手里都没有武器,手里只拿了一根木棒。还有不少人居然光着屁股,这大白天的,赤条条的,实在太过显眼。    没有阵型,没有队列,盗匪们一窝蜂的叫喊着冲了过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寒酸的盗匪,青壮们顿时升起了轻视之心,不久他们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