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四章 皇帝人间过,今天到我家(求订阅月票) (第1/2页)
最新网址:急报,往往意味着大事发生。 当齐平回到六角巷时,都还在好奇。 但宛州距离京都可不近,在这个通讯手段落后的年代,驿站急报大概是除了大修行者出手外,最快的通讯方法。 “算了,反正与我无关,若真是大事,等明天去衙门,就知道了。” 齐平将此事抛在脑后,跨步进小院,就看到齐姝在收拾东西。 少女看到大哥归来,一点不客气: “搭把手,准备搬家了。” …… 与此同时,手捧急报的驿站官差一路入外城,内城,又到皇城。 由专人通传,一路呈送到皇宫里,御书房的案头。 因为道院经历部的异常,皇帝格外焦躁。 因而,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展开阅读。 奏折乃宛州知府呈上,阅毕,皇帝当即下令,召集紧急小朝会,传内阁及六部尚书进宫。 不多时,一道道穿绯红官袍,跺一跺脚的重臣纷至沓来,聚集在弘德殿。 即召见臣工,面谈理政之处。 “首辅可知陛下因何事召见?” 殿内,吏部尚书张谏之与老首辅几乎同时抵达,前者主动开口。 倒不是别的,主要是昨日方因皇陵案召集过,这诸多大臣,都在皇帝面前走了一遭“问心”。 隔一天,又召集过来,难免令人惴惴不安。 这种情况下,两位朝堂政党执牛耳者,倒是有了共同话题。 黄镛脸上不见喜怒,摇头平静道: “张尚书不知,老夫又能从何处得知。” 张谏之瞥了这老狐狸一眼,深表怀疑,对于黄镛的手段和城府,有着深刻认知。 皇帝还没到,几位大臣聚在殿中,交头接耳,旁边,太监眼观鼻鼻观心,权当隐形人。 “陛下!” 这时候,皇帝赶来,众人行礼。 后者烦躁地摆手,私下里的会议没金銮殿上那般正式,很多流程都会省略。 “临时召诸卿来,不为别的,看看这个吧。”皇帝将奏折丢给黄镛,老首辅看了下,神情凝重,又降低递给张谏之…… 总共没几个人,很快传阅完毕,都是神情凝重。 皇帝坐在椅中: “宛州降暴雨,发了水灾,河堤垮塌,民众流离失所,万顷良田毁于一旦,死伤尚未明确,然,大灾已成,诸卿以为如何?” 张谏之道: “今朝雨水来的早,前些日,京都大雨便令桃川河水涨,好在有运河疏通,未成灾害。 如今宛州水涝,且恰逢初夏,春耕已毕,秋收尚早,百姓余粮恐不多,朝廷应调拨粮款赈灾。” 黄镛摇头:“宛州水涝,自京都调配路远难行,恐不及也,应就近自上游州府调拨,开仓陈粮。” “臣以为……” “臣奏请……” 其余几人,也陆续开口,各自提出意见。 古代王朝洪涝、大旱、蝗灾等,基本属于家常便饭,朝廷也非初次应对,自有一套方案。 所谓开会,主要是为了“各部门协同”。 户部拨款,工部出力,吏部协调地方官员,兵部传令,维稳,以防灾后山匪水匪流窜作乱,犯事官员交给刑部…… 啥,你说礼部干啥? 恩……主持祭祀? 祈求天老爷收了神通?反正是打酱油的角色。 当然,具体方案也会有争吵。 毕竟救灾需要钱,涉及各方利益,这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斗争了。 皇帝听得心烦,分别摊牌了任务,具体扯皮留到明早朝会,命各部先回去,做好准备。 众臣行礼退出,皇帝单独留下工部尚书。 “救灾事宜,仍要以工部为主,具体章程可待商讨出结果,再议,工部却应先行一步。”皇帝叮嘱。 五十余岁,脸庞瘦长的工部尚书拱手:“臣明白。” “退下吧。”皇帝挥手。 等人走了,他坐在空荡的殿内,一言不发,闭上双眼,捏着眉心,很疲惫的样子。 正午的阳光从殿外洒入,照亮一角殿宇,却照不在皇帝身上。 沉默了好一阵,皇帝轻声道:“冯安呐。” 旁边,仿佛透明人的老太监应声:“奴婢在。” 皇帝仍旧闭着双眼,坐在椅子上,叹息道: “你说,这天下,怎么就不得安生呢。西北军顽疾尚无从下手,蛮子竟又摸到朕的眼皮底下来了,藏污纳垢的,总是扫不清,眼下又出了水灾……” 冯公公道: “陛下想的多了,西北的事,过不在陛下。这屋子大了,自然难扫。至于水旱之事,总是没法避免的,如今帝国还算富庶,比之昔年,已是好了许多。” 皇帝苦笑: “你就会宽慰朕,罢了,近来有些累了,备车。” 冯公公好奇:“陛下要去哪?” 皇帝道:“去南城,找太傅说说话。” 冯公公知道,皇帝对帝师颇为尊重,小时候,每遇到难事,便去找太傅请教。 登基后,倒是慢慢少了,皇帝发愁的事,太傅也拿不出好主意,但说说话,诉诉苦,这个习惯倒是还保留了下来。 “是。”冯公公轻叹,出门去吩咐了。 太监音容特殊,皇帝微服出访时,往往不会携带,太扎眼,而是会由内厅侍卫高手随行保护。 …… 六角巷。 入住新宅,这在任何时候,都不算小事,齐姝甚至算了黄历,确认宜迁,才乐颠颠动手。 然而,忙的乐呵,但其实真没啥可搬的。 几套衣服,一些零碎的私人物件,就没了,锅碗瓢盆啥的,购置了新的,家具也买好了。 关键距离也近,就在后街,走出不多远就到了新宅。 但该有的仪式感要有。 两兄妹各自提了大包小裹,范贰也抽身出来,笑呵呵帮忙,手里提着鞭炮,三人出旧门,穿过一条巷子,就抵达了新宅。 三进的院落,标准的四合院,装修是平民风格,跟豪宅没法比,但住两个人,那真是太绰绰有余了。 “呵呵,在首都里有一套独门独户四合院,啧,这面积,就算不在内环,也算壕气了吧。” 齐平挺乐呵,觉得上辈子不敢想的事,就这么实现了。 跨步进门,先是一个前院,穿过垂花门,才算进了内院,是个宽敞素雅的院子。 四四方方,整个空间非旧宅可比,唯一可惜的,是院子中央没了老桃树,取而代之的,是个大花坛。 齐姝说,可以种一棵,齐平想着,有一棵树陪着自己变大,变老,还挺浪漫的…… 左右厢房、北侧正房,中间是内堂,穿堂过屋,后头还有个小院,建着后罩房。 青砖主体,白灰溜缝,齐姝已经收拾过了,整个房子都很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