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尘埃落定 (第5/5页)
最为稳妥之计,就是让楚王先行进宫,皇上晏驾之后,直接宣诏,楚王继位,大赦天下。至于太子那边,只要派出三千御林军,控制住太子府,就无事了。” 李皇后道:“就按公公说的去办吧。” 王继恩之后又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暗中串联,与李皇后一起,密谋发动政变,拥立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为皇帝。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上午,宰相吕端入宫问疾。 此时太宗已危在旦夕,吕端见太宗左右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却不见太子赵恒。太宗当年抢先继位的一事,吕端记忆犹新。 为防止王继恩继续做出不可掌控之事,吕端迅速回到中书省宰相办公室,在笏板上,写上“大渐”二字,遣心腹驰送东宫,交与太子赵恒,催他火速入宫,以防不测。 此时,太宗皇帝已经驾崩。 李皇后命王继恩前去中书省召吕端前来,想要逼迫他同意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 中书省就在皇宫内,参知政事李昌龄也在那里办公,王继恩胜券在握,他也想控制中书省,就大步流星地赶了过来。 吕端将王继恩带到中书省的画阁,说是要查找太宗先前赐下的墨诏。 王继恩四平八稳地刚坐下。吕端起身走到门口,王继恩以为他是去关门,谁知,吕端径直走到门外,反手将门锁上,王继恩想要冲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吕端命亲信将王继恩死死地看管住,不让他离开画阁半步,遂疾步赶至万岁殿。 吕端向李皇后施礼,李皇后见吕端独自前来,知道王继恩或许出了什么状况。 李皇后仍坚持己见,道:“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 吕端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 在这千钧一发之计,太子赵恒也赶到万岁殿。 李皇后一见太子,顿时不敢再说什么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事不宜迟,吕端立即率领大臣奉太子赵恒至福宁庭中,举行登基仪式,拥立赵恒为皇帝。 当赵恒坐在大殿的垂帘后面接受大臣朝拜时,吕端并未急着参拜。命人打开垂帘,自己走上前去,亲自确认是赵恒本人后,才放下心来,率领群臣参拜新皇,山呼万岁。 史载:“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有道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干净利落又不失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平息了一场宫廷政治危机,确保了皇权的顺利交接。 赵恒顺利即位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李皇后就像霜打的茄子,顿时蔫了下来,她不知道接下来,赵恒会如何对待自己。 ◆千秋功过 宋太宗赵光义一直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如果抛开得位不正和人品不谈,单从执政方面而言,赵光义也称得上是一位可圈可点的皇帝。 若泉下有知,他最想知道的估计就是自己的各科成绩表现如何,能打多少分,大家都怎么看我,这里不妨姑且言之,姑且听之: 工作态度,算得上是勤政的皇帝,没有特殊原因,基本都是按时上朝,偶尔也娱乐娱乐,打猎,观鱼、下棋、劫个色啥的,这都无伤国本,能评个优,可以打八十五分; 执政水平,确实不咋地,能诗善书,文采有余,武略不足,每次打仗,都是事先制定严格的军事策略,缺乏灵活机动,经常被动挨打,心机太重,刚愎自用,算得上及格,能打上七十分; 在实现国家统一,保家卫国方面,有得有失。虽说灭掉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却使安南永远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御驾亲征,险些丧命;虽说能力有限,为防止党项独立,多次出兵与李继迁作战,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算得上积极努力,可以打八十分; 经济方面,实行博买务,国家垄断收购,不准私卖,一定程度阻碍了商贸流通;境内安定团结,百姓得以安心生产,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也得到逐步提升,为咸平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打八十分; 老百姓幸福指数,算不上有多好,偶尔也减免一些灾害地区的赋税;执政期间,大大小小的起义,发生近十起,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勉强算及格,可以打七十分; 对后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一好一坏两个方面,由于全面推行“文人治国”,临轩试士,中第者不下数百人,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大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中兴,这是好的方面;国家的保镖就是武将,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众多的青年才俊弃武习文,大宋一朝,武将匮乏,国家武力值暗弱,军队战斗力不堪一击,澶渊之盟,只能用银子换和平,靠别人的仁慈度日,丧权辱国,最终导致“靖康之耻”悲剧的发生,这是坏的一面,总之不能尽如人意,只能打五十分。 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宋史》评价赵光义“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怜体恤百姓的疾苦,勤勉自励,往往为处理政事而忙到天晚忘记吃饭,以至要**来抵销上天的惩罚。”这是说他勤政爱民,给他戴一顶“贤君”的帽子。 《宋史》也从四个方面,谈了太宗的不是:“若夫太祖之崩不过一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无论其是小人行径,亦或是天命所归。昭宪杜太后有句话还是说得对——国赖长君。 太宗继位,四方夷族未敢稍举妄动,结束五代乱世,大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文运昌隆,经济腾飞。 嗟乎!一人继位,江山稳固,竟成了百姓之幸,社稷之福,太祖之悲。可叹可惜!悲哉喜哉!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 历史就是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永不老去。不断地有后来人,将其精心打扮,惊艳世间。 却说太宗驾崩,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群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众臣在宰相吕端的带领下,拥立太子登基,是为真宗。 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永答民望,敷佑万国,德披天下,恩加四海。臣子作万年之颂,百姓歌尧舜之天,永隆嘉祉,佑我大宋,永绥四海,世代延续。 大宋这艘世界上最强的超级航母,再次开足马力,劈波斩浪,驶向新征程。 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sao数百年。你料想这真宗是怎样一位皇帝,且听吾为你细细道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