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 尘埃落定 (第4/5页)
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的这阕《菩萨蛮》,虽说是写自己与小姨子的约会,可也为小周后打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广告,让全天下的男人都知道,南唐后宫里有一位绝世美女,名叫“小周后”。 赵光义垂涎小周后之美色,他即位后,迫不及待地命令小周后与命妇按时入宫朝觐。命妇当日即出宫,小周后却在宫中留宿几日方才放还。 小周后“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每次回来,小周后都是大骂后主李煜,然后大哭,发泄自己在遭到凌辱后的不堪。 李煜忍气吞声,一杯杯做俘虏的苦酒,彻底打通了这位千古词帝的任督二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蛟龙。剪不断,理还乱,是家恨国仇,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渣男的玩法都是无底线的,赵光义觉得与小周后的玩法不够刺激,他要留照发朋友圈。命宫廷画师将自己“行幸”小周后的场景进行描绘写生。 千年以后,宋太宗的这幅“艳照门”——《熙陵幸小周后图》,被当成了宝,挂在台湾历史博物馆。 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 到了晚年,尤其是箭伤发作后,太宗那颗奔腾的小马达也变得有心无力了。 前半生好女色,后半生远女色。太宗走到哪儿都标榜自己,口口声声“寡人无疾”,自称不爱美女,夸耀自己清心寡欲,每日专心处理朝政,俨然一副贤君圣主的样子。 “朕以济世为心,视妻妾似脱屣尔,恨未能离世绝俗,追踪羡门、王乔,绝对不会像秦皇、汉武,修建离宫别馆,取良家子以充其中,贻万代讥议。” 说辞再漂亮,再道貌岸然,也无法掩盖历史的真相。 杞人喜欢忧天,杞地的官员非常担心后宫佳丽多了,太宗皇帝的小身板吃不消。 淳化四年六月,雍邱县尉武程上书,请求太宗削减后宫妃嫔的数量,建议减去三百人。 一个小小的县公安局局长,就是因为靠近京师,消息灵通一点,竟然管起太宗的后宫私事。 总不能因为大臣提个建议,就把人家给革职查办了吧,这事让太宗有些郁闷。 宰相李昉看出太宗不悦,上书请求严惩武程:“程微贱,辄陈狂瞽,宜黜削以惩妄言。 太宗故作潇洒地说道:“朕曷尝以言罪人,但念程不知尔。”没有追究武程的责任。 由此可知,太宗说自己后宫只有三百人,实在是自欺欺人,有很大的水分。 ◆太宗驾崩 至道三年初,太宗箭伤恶化,眼看就要不治。 二月,“上不豫,始决事于便殿。” 太宗无法上朝,只能在便殿处理政事。宰相吕端每天和太子赵恒一起问候太宗起居。 三月二十八日,太宗不视朝。 三月二十九日,吕端入宫问疾。此时的宋太宗赵光义只有出气没有入气,恍恍惚,命悬一线。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这位为帝二十二载,机关算尽,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的大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又名赵炅,终因箭伤发作,不治而死,留下终生的遗憾。 赵光义带着无限的眷恋,离开了他辛辛苦苦打造的江山社稷,驾崩于万岁殿,时年五十九岁。 宋代的笔记《默记》云:“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竟以箭疮发云。” 太宗死了,他付出无数心血打造的大宋帝国,都没来得及亲自交到下一任接班人手上。 大宋政坛再一次面临皇权危机,一场关于皇位继承的血雨腥风眼看又要上演。 ◆皇位之争 太子赵恒的睿智英明果敢,这是内侍王继恩一直所忌怕的。 至道三年三月,王继恩见太宗命悬一线,想着再一次主宰大宋的皇位继承。当年若不是他李代桃僵,将晋王赵光义叫进宫,大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谁,还很难说呢。 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是太子赵恒的一母同胞大哥,虽被罢黜为庶民,人并未离京,而是被废居在南宫。 在楚王和太子之间进行选择,显然控制一个疯子比控制一个聪明的太子容易得多。 王继恩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能像自己的前辈,大秦帝国的宰相赵高一样,居万人之位,专制朝权,控制皇上,做幕后的皇帝,威福由己。 这位横跨两个王朝,服侍过三代帝王的王公公,又开始搞事情了。决定故伎重施,在太宗的儿子身上重演当年变天的一幕。 王继恩首先要做通明德皇后的思想工作。 明德皇后李氏,开国元勋李处耘二女儿,兄长是大宋的战神李继隆,弟弟是殿前都虞候李继和、洛苑使李继恂。 太平兴国三年入宫,雍熙元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后,是太宗赵光义第三任皇后。 李皇后端庄知礼,仁慈宽厚,生有一子赵元亿,号十七太保,但夭折了,后追封为崇王。李皇后和比她小七岁的楚王赵元佐关系不错,元佐的长子允升进宫后就养在李氏宫中。元佐为人坦荡,讲情义,作为长子,李皇后应该更欢喜让赵元佐继位。 李皇后屏退左右,王继恩道:“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官家不豫,老奴有一事想奏与娘娘。” 李皇后道:“公公请讲,本宫听着呢。” 王继恩道:“国赖长君,自古立长不立幼,官家原本的意愿是要立楚王为太子的。且不说楚王是长子,就是那上阵杀敌的功夫,也非一般皇子可比,当年跟着官家南征北战,平定伪汉,都是有目共睹的。楚王至诚仁慈,不忍看到亲叔叔魏王赵廷美遭受迫害,精神受挫,做出不适之举,谪居南宫。这么多年韬光养晦,潜心修行,早已恢复如初。前些日子,老奴见到楚王,完全被他的气质给震撼到了,老奴心想,这分明又是一位贤君仁主,我大宋子民、天下苍生有福啊……!” 李皇后有些诧异,问道:“公公的意思是……楚王继承大统……?那太子怎么办?众卿家能赞同吗?” 王继恩道:“娘娘若发号施令,众臣只有接受的份儿。娘娘要为以后想想,十七太保不幸早夭,太子又非娘娘亲生,太子登基,娘娘成为太后,门前冷落车马稀,深处冷宫的滋味,老奴不忍细说。若能扶楚王上位,娘娘也是奇功一件,皇孙允升又养在您的宫中,将来也是要继承大统的,娘娘何愁不会受到尊崇。老奴为娘娘计,还请娘娘三思。” 王继恩看中的是李皇后在朝中的威望,还有她那统领几十万大军的李继隆、李继和两兄弟,那可是大宋朝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如果李皇后同意立赵元佐为帝,灵前继位,生米煮成熟饭,加上自己和李继隆在朝中,都有深厚的根基,三方强强联手,到时候只要控制住太子赵恒,就万事大吉了。 李皇后沉吟了许久,缓缓地说道:“楚王意下如何?可否先见上一面?” 王继恩道:“娘娘英明,为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