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变化的杭州(求订阅) (第2/3页)
“大家只管努力做事,我来保障后勤,确保大家能吃饱肚子,有力气干活,并及时领到应得的工钱” “咱们一起携手,将杭州建设的更加美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 话音未落,府衙门前的所有杭州百姓,已齐刷刷地跪在了地上。 “谢公子大恩大德,杭州百姓必将永远铭记!” 所有人齐声高喊道,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大家也感动的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站在李医左右两侧的杭州刺史等人,则纷纷长揖到地。 与此同时,他们每个人都满眼震撼。 他们非常清楚,从现在起,杭州已属于医公子! …… 第二天,位于杭州城内不同地方的六个大型蓄水池,以及与之配套的引水渠,就已同时开挖。 杭州城内的很多青壮年男子,都报名参与了这项工程,而且一个个热情高涨,充满干劲! 这六个大型蓄水池,跟后世的杭州六井完全重合,却大了许多。 非但如此,这六个大型蓄水池不但跟西湖连接在一起,彼此还巧妙地连通在一起。 这是李医的独创,为的是让这些蓄水池里的水质更好。 他利用杭州现有的地形,将这些蓄水池彼此连接起来,使蓄水池里的水可以自由流动,最终又流回西湖。 为了加速水流的速度,他还准备在西湖岸边和引水渠的不同地方架设一些水车。 如此一来,就不用担心蓄水池里的水因为无法流动,或者流动太过缓慢而变质发臭了。 杭州城内的百姓,也不用担心喝到不干净的水,从而导致生病了。 当然,这只是一些辅助手段。 如果想要这些蓄水池里的水保持新鲜,还要经常疏浚蓄水池和引水渠,疏浚西湖。 比如及时清理淤泥和水草之类的东西,并制定公约,严禁人们破坏这些引水设施。 杭州城外,疏浚治理西湖的工程,也已拉开帷幕。 来自杭州城内外的众多百姓,纷纷扛着工具,架着木船,加入到了施工的队列之中。 其中就有很多来自李医封地内的百姓,这些家伙表现的尤为积极,干劲十足。 随着这些工程的展开,还没有过完年的杭州城内外,顿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一片忙碌,热火朝天。 促成这一切的李医,在开工的时候,去每一处工地转了转,给参与施工的百姓们打了打气,随后就消失了。 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自然不可能待在这些工地上监工。 虽然他不在这些工地上,但每处工地上都有大唐公司的管事和账房,以及伙计,履行着监工的职责。 这些家伙不但负责监工,还负责保障后勤,发放工钱等等,而且工钱都是日结。 在他们的努力下,参与施工的那些杭州百姓,在工地上劳作时,始终都有热水和姜汤喝,以驱散寒冷。 每天中午的时候,还能在工地上吃一顿包饭。 而且每天都能吃到来自西湖的各种鱼,喝到一碗鱼汤,伙食丝毫不比一般百姓家里差。 等到傍晚干完活回家时,他们都能领到当天的工钱,一文不差。 非但如此,他们领到的工钱数量,远比在商铺里做事和打短工多。 这让每一个参与施工的杭州百姓都喜笑颜开,也心满意足。 与此同时,他们对李医的尊敬也与日俱增。 这样的好差事,谁都不愿错过。 等到第二天,他们一大早就会赶到各自所在的工地点卯,然后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工作中。 如此一来,各处工地上的工程进度都变得非常快。 以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多少日子,甘甜的西湖水就能流进杭州城,彻底解决城中百姓吃水难的问题。 赶在汛期来临之前,疏浚治理西湖的工作也能完成一大部分。 而这,正是李医最想看到的结果。 至于西湖内的两道长堤,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李医的计划中,这两道长堤今年内能完成建造就可以。 杭州百姓热火朝天地在工地上干活之时,李医则在四处考察。 他不但去了封地内剩余的几个村庄考察,跟村里的百姓们一起过年,也去了其他一些地方。 这些村庄有的在山里,有的在海边或西湖边,也有的在平原上。 住在这些村庄里的百姓,谋生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不靠山、不靠海的百姓,就只能跟土地打交道了! 那些居住在西湖边和平原上的百姓,大多依靠种地养蚕为生。 每到一个地方,李医都会详细了解当地的情况,了解百姓家里的生活,地里的收成等等。 基本掌握当地的情况后,他会根据各个村庄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建议。 那些位于山地丘陵的村庄,他为当地百姓带去了龙井茶树苗,并指导他们该如何栽种茶树,采茶和炒茶等等。 到了那些位于湖边和平原上的村庄,他就会告诉村里的百姓。 应该如何发展水产养殖,如何改进已有的桑基鱼塘系统,并传授他们一年两熟的新生产技术。 即便那些生活在海边的百姓,他也能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他告诉那些靠海吃海的渔民,如何在海洋中利用水箱进行养殖,如何使用拖网进行捕鱼,并传授了他们一些来自后世的捕鱼技巧。 非但如此,他还告诉那些渔民。 以后他们打上来的鱼虾,数量要是很多,可以将其中一部分制作成鱼干。 只要鱼干的质量没问题,大唐公司会敞开收购,然后将那些鱼干卖到北方去。 这让那些渔民都感激涕零,恨不能立刻驾船出海去打渔,好大赚一笔。 在各处考察的同时,李医重点考察了一下土地,并从中选择了一些条件很好的土地,准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