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落寞的诗僧(求订阅) (第2/3页)
不过是个十岁的孩童。 即便这个孩童是当今陛下的嫡长孙,这也有点惊世骇俗了! 就算当今陛下亲自来到苏州,恐怕也无法得到苏州百姓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戴和尊敬。 苏州百姓或许会山呼万岁,或许会一路送行,那却是因为畏惧权力,是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尊重和敬畏。 像这样发自内心的不舍之情,恐怕绝不会发生在第二个人的身上。 想到这里,寒山子不禁愣住了。 良久,他才清醒过来。 紧接着,他感慨不已地说道: “这场面真是蔚为壮观!贫僧生平仅见!” “对于这些热情的苏州百姓,公子怎么看?” 说着,他就指了指运河两岸的苏州百姓。 但是,他的双眼却紧盯着李医,一刻也不曾移开。 李医转头看了看他,随即微笑着说道: “苏州百姓的这份深情厚谊,让小子万分感动,也时刻警醒着我” “他们是我大唐统治的基础,只要民心在我,大唐必定江山永固” “借用大师的一首诗,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 听到这话,寒山子顿时浑身一颤,差点就站不住了。 而在他内心深处,却已翻起滔天巨浪。 从这番对话里,他看到了一颗惊天的雄心和志向。 寒山子沉默了,陷入了思考,久久不语。 这艘楼船却一刻也不停歇,继续沿着运河向南而去。 苏州刺史等人乘坐的官船,依旧跟在后面, 他们准备效仿无锡的那些官员,一直把李医送出苏州地界。 那些驾船而来的苏州百姓也一样,继续跟在后面送行。 向前驶出去老远,直到再也看不到苏州城了,河岸两边的百姓才逐渐消失。 即便如此,间或还是能看到一些百姓站在河岸边挥手送别,并高声问候。 此时,李医他们已回到船舱,喝着热茶暖和身子。 李医则跟寒山子闲聊着。 对这位名留青史的诗僧,他充满了兴趣。 “大师,据我所知,你是隋朝宗室之后,却不知因何出家为僧?” 寒山子微笑着摇了摇头。 “那都是前尘往事,过眼云烟,不提也罢!” “死生元有命,富贵本由天” “相比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贫僧更喜欢如今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话虽这么说,他眼中还是闪过一丝黯然。 紧接着,他话锋突然一转。 “听说公子的封地在杭州钱塘,此去杭州,不知公子可有什么计划?” 李医稍顿一下,这才微笑着说道: “此去杭州,我的确有很多事情要做,也希望给杭州带来一些改变” “但具体如何实施,却要等抵达杭州之后,视实际情况而定!”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这支船队也渐行渐远,远远地将苏州抛在了后面。 …… 转眼已是腊月二十九,距离过年仅剩一天了。 此时的杭州,已处处张灯结彩,充满了过年的气氛。 相比往年,今年杭州过年的氛围尤为浓郁。 杭州百姓脸上的笑容,也比往年更加灿烂。 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是因为杭州百姓今年的日子更好,收入比往年更多。 人们口袋里更有钱了,自然就笑得更加开心,更加灿烂。 非但普通百姓,就连杭州官府也一样,府库里比往年充盈了许多。 杭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临近年关,杭州百姓除了期盼着春节到来,也期盼着这个奇迹的创造者的到来。 杭州城外。 无数百姓正聚集在码头和运河两岸,焦急的地等待着。 人们都抻着脖子,在向北方张望,每个人都满眼兴奋之色。 在等待的同时,人们也在兴致勃勃地议论着。 “不知道医公子到哪里了?真希望他能快点来杭州,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见医公子了” “估计快了,否则的话,刺史大人他们也不会全部赶来这里迎接” “听说公子离开苏州后,沿途去了好几个地方,看了看当地的稻田” “如此看来,公子在杭州普及一年两熟的新生产技术,应该是真事了!” “一年种两茬稻子,而且是优选出来的高产良种,那得打多少稻米啊?我甚至想都不敢想!” 议论纷纷的同时,人们都兴奋的两眼直放光芒。 对于未来,他们都充满希望,也无比期待。 在迎接医公子的人群中,有一群非常特殊的人。 他们是周围所有人羡慕的对象,也是这里的焦点。 这些人足有数百之多,有大人,有孩子,一大半聚集在码头上,一小半则驾船停在水面上。 还没过年呢,他们每个人都却身穿新衣,喜气洋洋的。 甚至可以说,这些人不论大人孩子,都有点趾高气扬。 这让他们显得非常扎眼,也让周围人羡慕异常。 “谁能想到,仅仅一年,这些家伙的日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本一贫如洗的他们,现在都抖起来了” “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医公子封地内的属民,咱们只有羡慕的份!” 从周围人们羡慕不已的议论声中,就能听出。 那些身穿新衣且得意洋洋的家伙,都是李医的属民。 李医从开国县子,到开国县候,再到钱塘县公,食邑户数也从几百户涨到了一千五百户。 而此时的杭州,总人口也不过才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