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88_第八十七章 国企改革大课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 国企改革大课题 (第3/3页)

保留,比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重视的产业,国家反而要大力扶持,即便赔钱也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企业,最还有一个原则,而且是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工人们的利益。

    国企改革说到底就是淘汰落后生产力企业,这个过程会有大量工人失去工作,年轻人可能还会重头再来,可是那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呢?他们怎么办?

    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很多损失在所难免,但有些损失国家也要尽量弥补,起码让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们能够温饱。”

    吴敬荷看着黎宁,两人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可思议。

    国企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在国家上下都在探讨,特别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非常激烈。

    有一部分认为改革要彻底,就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全部变成个人企业,原因很简单,可以提升效率,激发企业的活力,这个观点支持者占了大多数。

    另外一部分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这不符合国家的制度,改革没错,但只能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不能全部私有化。

    吴敬荷的观点是什么?就是折中,什么是折中,其实就是刘啸所说的那样,国家牢牢把握住涉及命脉的行业,这些不能放,也不可以放,其他的行业可以大幅度私有化,也就是说,刘啸的观点和他不谋而合。

    但这个观点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效率,吴敬荷觉得企业就是要有收益,没有收益能叫企业吗?可是国家控制的企业现在效率低下,基本上赚不着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煤炭企业,国外的跨国公司运来的煤炭都比自家生产的煤炭便宜,这样的企业怎么办?

    吴敬荷沉默不语,黎宁知道老师的心思,于是开口问道。

    “向学,你的想法是国家牢牢控制一些行业,但这些行业万一亏损了怎么办?毕竟私营企业的效率是远远大于国营企业的。”

    刘向学直接看向儿子。

    刘啸马上说道。

    “爸,我还记得两个月前你跟我说得一段话,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说我们国家的性质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叫做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因为这个国家被一帮资本家掌控,资本家手中拥有大量资本,然后投入到市场中去形成市场经济,强大的市场经济活力让资本主义国家一片繁荣,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私营企业的活力,无可置疑。

    但是,资本家的本质决定了他们手中的资本注定是逐利的,也就是说哪里有效益,他们的钱就会投入到什么地方去,可是有一些行业是没有利益的,比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他们绝对不会投入,可这些设施却是能够改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环境。

    资本家会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掌握的资本才会把钱没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因为国家必须这样做,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优越性,对,就是我们国家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国家绝对不会顾及老百姓的生活。”

    “好,说得好呀!”

    吴敬荷听得热血沸腾,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

    “嗯,说得太好了,我们国家的优越性,没错。”

    吴江瑜也是频频点头。

    刘啸觉得这些人,包括吴敬荷现在是无法理解国家资本的真正含义,其实现在华国也没什么国家资本,毕竟没钱嘛,只有二十年后,当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后,华国的国家资本才真正显现出强大的能力。

    要知道那时华国的出口可是占了国家总产值的三成,属于外贸型国家,这种类型最怕金融危机,一旦出口大幅度减少就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

    那时国家大量的把资金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修高铁,建桥梁。

    这些投资一方面可以大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也能增加就业,正是因为如此,华国才会在金融危机下挺了过来,反观其他国家,经济下滑,工人失业,漂亮国也无可避免。

    正是那时才体现出了国家资本的强大,也只有国家资本才能站在老百姓这一方,要是换成西方国家,呵呵,谁会管你死活?

    当然,在这个时代,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感受到国家资本的重要性,但起码吴敬荷与黎宁这些人能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国家资本的性质与资本家资本的性质不同,前者站在老百姓一方,后者则是逐利性。

    吴敬荷感慨万千。

    “向学,你的这种认识真是高屋建瓴,让我钦佩呀!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叫做位卑不敢忘忧国,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当然,还有刘啸,你们一家都是国之栋梁,其境界超出了很多人呀。”

    吴江瑜接口道:“对,我虽然不太懂经济,但是也知道经济命脉不能让那些资本家掌握,必须要控制在国家手里,特别是刚才那一番保障广大工人们的权益,这正是西方人做不到的,也只有我们才能做到。”

    吴敬荷听了却是微微苦笑,这话当然是对的,可又谈何容易,国家,特别是北方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了危机,破产无法避免,可能最多两三年时间国家就无法维持,到那时怎么办?

    黎宁就着这个话题开口道。

    “向学,咱们国家现在没有钱,但很多国企却维持困难,这种困局怎么解决呢?”

    刘啸立刻回答:“这是当前最大的一个困局,我爸可没什么好办法,当然,如果改变一下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许能好一点,比如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出一定调整,更加倾向于普通的工人。”

    “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建议引起了吴敬荷与黎宁的深思。

    好吧,这个问题也不是他们两人能够探究的话题,但也值得深入讨论。

    吴敬荷与黎宁问了不少问题,刘啸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同时也将这些问题引向刘向学知晓的范畴,让父亲也参与进来。

    好吧,吴敬荷与黎宁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大多数问题都是由刘啸来回答呢?有一种刘啸才是“幕后黑手”的感觉。

    不过细想想也没问题,因为这个孩子反应太快了,记忆力也极为出色,所以才在第一时间反应反应过来,至于说刘向学,给人一种老学究的感觉,这没毛病,正好符合两人对他的想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