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88_第八十一章 国家教委的邀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一章 国家教委的邀请 (第2/2页)

,以他的低调性格,最讨厌就是麻烦。

    但现在也没办法,好在FC市政府帮自己挡着,没让其他市的报社来sao扰自己,也是,这么大的一个成绩岂能让其他城市抢去?

    这个时代信息传播不便利,刘啸外人只知道刘啸一家在丰城居住,至于住哪里就不清楚,只能询问丰城政府,如果是二十年后的互联网时代,刘啸家门槛早就被踏平了。

    四月一日,这一天国家教委一封电报传来,这不是愚人节的礼物,而是从省教委转传过来。

    内容很简单,让刘啸去首都,国家教委的领导要亲自接见他。

    这封电报可不得了,立刻在丰城引起了轰动,市长亲自向省里回复:保证完成任务。

    好吧,刘啸觉得这位朱市长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保证有个屁用,还不得老子亲自去一趟,一想到做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他脑袋都疼。

    疼也没办法,方案很快就到了刘啸的手里,一家三口全部去首都,佟占国和孙秀芳一同前往,省里面孙德怀也得去,毕竟这次很可能国家级别的领导会出面接见,到时候大家都得沾沾光。

    刘啸一家三口加上佟占国两人从丰城出发直接前往首都,乘坐的是直达列车,说是直达,中间也要拐几个弯,全程九百多公里,需要二十五个小时,平均下来每小时竟然还不到四十公里,就这速度还没有人类百米冠军的速度快,刘啸也真是无语了。

    好在这次坐的是卧铺,如果硬座,那刘啸直接撞死算了。

    其实现在火车的速度也不是这么慢,只是丰城属于小地方,一天只有三趟车,一趟开往首都,一趟去沈城,还有一趟向内蒙,刘啸的老姨就是这趟车的播音员,据说这趟车非常“恐怖”,全程一千三百公里,卧铺很少,八成以上的人是硬座,要坐上三十多个小时。

    因为车次少,所以沿途各个车站都得停,到沈城二百公里的距离就要停二十多次,要是到首都,恐怕四十次不止。

    刘啸等人上车后找到自己的位铺,车厢里人不是很多,其实坐卧铺的人大多是出差,车票可以报销,如果是串亲戚,很少人会坐卧铺,毕竟票价很贵,比硬座要贵上一倍。

    刘向学把带的行李放好,到车厢连接的地方接了一杯热水。

    “来来来,大家吃瓜子!”

    张文秀从包里拿出大把瓜子,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

    火车在丰城停了十分钟,“咣当”一声再次启动,这趟旅行开始了。

    此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天黑了下来,正是吃晚饭的时间,乘务员推着小货车开始在火车上兜售商品。

    其实没什么东西,瓜子、烤地瓜,还有一暖瓶的热豆浆,最好的食物就是烧鸡,至于说方便面、香肠、榨菜这类东西起码还得等五六年才能出现。

    众人都吃完饭了,这些东西也用不着,乘务员推着车子进入到下一车厢,刘啸也没事,跟着她一起进入到硬座的车厢里。

    卧铺车厢的旅客不多,五成左右而已,有些空荡,坐在里面都有些冷,硬座车厢截然不同,刚走进车厢,热气夹杂着刺鼻的烟味迎面扑来。

    硬座车厢的人都坐满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在过道上。

    人多行李也多,头顶上的货架放不下,干脆塞到座位下面。

    “卖地瓜、瓜子、豆浆和烧鸡了,有没有买的了!…………前面的乘客让一让。”

    乘务员一边推着车吆喝,一边叫前面的人让开。

    “乘务员同志,地瓜多少钱一个?”

    一个三十多岁男子询问。

    乘务员立刻停下来。

    “地瓜一毛二分钱一斤。”

    “一毛二分钱一斤?挺贵呀!”

    男子嘀咕一声,想不买,可看到身旁无精的孩子一咬牙,指了指一个地瓜:“买这两个吧!”

    乘务员马上拿起秤。

    “一共是………一斤一两半,一毛四分钱。”

    男子掏出一毛四分钱递给对方,接过两个地瓜。

    “孩子,吃吧!”

    小男孩接过地瓜三下五除二就把地瓜吃的干干净净,男子又把自己的那个掰下一小块,孩子又是很快吃的干干净净。

    “慢点吃,慢点吃。”

    看着儿子,男子眼中满是慈祥。

    “兄弟,这是带儿子串亲戚呀?”

    旁边站着的一个男子询问,看样子是刚上车。

    “孩子他妈在首都工作呢,我带儿子也过去。”

    男子回答。

    “在天城工作?那厉害了,天城工资很好吧!”

    “还行吧,别咱们北方高不少,不过听我媳妇说深市那边才高呢,我有一个小姨子在深市工作,是岛国的一家企业,一个月工资八百多块钱,干上一年就是万元户。”

    “什么,一个月八百多?我的天,这么高?假的吧?”

    的确,现在国家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还不到一百元,天城这样的大城市工资高一点,但也就比其他城市高出三四十,基本上到不了一百五十块钱。

    在大多数人收入还不到一百元的时代下,月工资八百元简直就是富豪,一年就能成为万元户,能不吓人吗?

    “当然是真的,我的那个小姨子今年过年回家还买了一台彩电,我告诉你,在深市不光能买到彩电,还能买到汽车呢!”

    “汽车?那多少钱一辆?”

    “那得看什么样的汽车了,国外的小轿车都几十万。”

    “几十万?一辈子都买不起吧?”

    “咱们是买不起,但现在有的人能买得起,听我小姨子说,咱们国家有不少人都在深市那边做生意,有一些赚了大钱,也都开上汽车了。”

    刘啸听着两人的对话,显然带孩子的那个男子是一位打工者,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建设不仅仅需要资金,还需要劳动者,而城市本身没有那么多劳动者,于是大量贫穷的农民们开始涌向城市,这就是农民工。

    农民工给那些大城市带去了蓬勃的活力,在他们手中,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不断延伸,工厂的生产线旁有他们的身影,风靡世界的各种小商品也是他们的杰作。

    三十年后,有人统计过,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过程中,大约六亿农民工涌入了城市,创造了数百万亿的财富,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对改革开放后的国家贡献最大的一群人,同时也是付出最多的一群人。

    这位男子只是全国数亿名农民工中的一员,他并不知道自己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只知道为了孩子要努力做些事情。

    刘啸突然想起来自己的父母,在前世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他们也选择了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也一定做过这趟火车,当他们看着家乡越来越远时,也一定憧憬着未来,可是结局却是悲惨。

    其实在这些农民工里,跟前世父母那样悲惨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客死他乡,还有的干了一辈子,到最后也是孑然一身。

    突然之间,刘啸觉得眼前这些人变得如此的生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故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组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国家的辉煌历程。

    这是一个无数人拼搏奋斗的历程,虽然里程碑上没有他们个人的名字,但他们已经被国家永远铭记下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