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一章 国家教委的邀请 (第1/2页)
刘啸登上省级报纸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被丰城的各位领导知晓,张彦鸿第一时间跑到刘啸家来“慰问”,当然,他一直就关注着刘家,特别对刘向学非常器重,话里话外准备让他当区教委的主任了。 区里的领导重视,市里面也不能落后,第二天市长朱兴复就再次接见刘啸一家三口,表扬他们为丰城争了光。 朱兴复接见后的第二天,辽北日报社就派了三个人到丰城采访刘啸了。 辽北日报的影响力可不是辽北经济日报和辽北教育报能够相比的,这家报社是辽北省媒体界的龙头大哥,每天的发行量在五十万份以上,刊登的内容都是国家和省内的头等大事。 这次辽北日报社派出三人来,一位是报社的副主编辑孙德怀,另外两人是记者,他们开着一辆吉普车直接来到了丰城宣传部,部长亲自接见,刘啸一家人也被邀请过来。 辽北日报社采访的水平当然非常高,先是“话聊”,然后走访,采访了数名刘向学和张文秀的同事,最后采访了刘家的邻里朋友。 刘向学夫妇的同事对刘啸了解很少,只能在夫妻二人嘴中探得一些信息,这些消息当然都是刘啸如何如何“牛逼”之类。 除了家人外,只有街坊邻居对刘啸了解,比如周家人就是看着刘啸长大的。 “这位大爷,您知道刘啸吗?” 一位记者来到周家采访,周老爷子坐在炕上抽着烟一副骄傲的样子说道:“我怎么不知道?娃娃会走时就在我家玩,当然知道了。” “那老爷子您能说说刘啸从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他呀!从小就是天才,两岁就能读书看报,三岁就能和大人聊天,四五岁时,下象棋我们大人就不是对手了,那时我就知道这小家伙不得了,长大后必定是个大人物。” “哦,他从小就这么厉害?” “当然了,要不然也不会是天才,来,记者同志,你也来根烟………?” 周爷爷把刘啸吹的天花乱坠,周奶奶在一旁也是点头附和:“这个小家伙呀,从小就有本事,人还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逢年过节就到我们家拜年,我把他就当作自己的亲孙子。” 好吧,真相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在周爷爷和周奶奶的记忆力里,小时候的刘啸跟普通人无疑,傻乎乎,有些调皮,可能有些聪明,但跟天才差的远,至于如周爷爷所说的两岁读书看报完全是“胡说八道”,压根就没有的事情。 但真相已经不重要,现在的刘啸就是公认的天才,所有熟悉他的人都在这个前提下脑补出大段的天才虚拟人生,因为这才符合刘啸如今的人设。 当然,周爷爷一家人和刘家关系好,夸奖起来有些“肆无忌惮”,关系一般的邻居没有这么夸张,他们记忆中小时候刘啸似乎跟天才不沾边,但他们对这段记忆也不敢确定,毕竟现在刘啸这么牛。 “嗯,刘啸呀!他小时候………嗯,是个天才,比别人聪明,其他的嘛,还真不好说了。” 隔壁王小丹的母亲虽然有些讨厌刘啸,但也不敢确定自己记忆中的刘啸是不是“真实”,也不敢说他不好,只能承认了刘啸天才的人设。 辽北日报社在丰城采访了两天时间,终于清晰找出了刘啸的成长轨迹。 从小天赋异禀,父母又尽最大努力培养,终于培养出一位天才神童,这位神童非常了不起,聪明就不说了,还读了很多书,什么四大名著、资本论、经济学原理等等,所以他对国家制度、经济也有涉猎。 总之一句话:刘啸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天才神童,比之前国家出现的少年天才强的不是一点半点,甚至大多数成年人也比不过他。 辽北日报的副总编辑孙德怀看着手里的稿子,想起来时赵广发部长对自己说得话。 “你可别把刘啸当作一个小孩子,他的思维比我们这帮大人还要敏捷,我都不知道他能想出什么新的想法,这样的天才,百年不遇,所以咱们要加大宣传,宣传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同时也要激发广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孙德怀的文笔和视角当然不是FC市所能相比的,这次采访的内容要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发表,其核心就是:以小见大,借此机会宣传国家的教育事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这就是省宣传部门工作的主要思想。 “现在看来,刘啸的确如大家所说,是个百年不遇的天才,未来成就不可限量呀!” 通过两天的采访,孙德怀已经相信关于刘啸的种种“传闻”都是真的,他哪里是个孩子,感觉完全是个成熟的大人,分析问题头头是道。 孙德怀等人离开丰城一周后,一篇名为“天才是怎么练成的”的报告文学刊登在了辽北日报上,这篇报告文学一经刊登,立刻在省内掀起了一场关于刘啸这名天才的热烈讨论。 有人觉得文章太过夸张,九岁小孩考大学?神话故事吧。 有的人表示要注重对刘啸的培养,以避免拔苗助长。 最多的讨论主要还是放在为什么刘啸能够拥有如此天赋,由此进行探究,终于得出了一个让人兴奋的理由:国人也是有天才的,不比漂亮国那些民族差,而且还要更强。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辽北日报社收到来自全省各地数千封信件对刘啸发表看法。 绝大多数是“抒情文”,抒发对国家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其中有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纷纷在信中表决心,说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报社的领导们看着来信有种满足感,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国内,这些文化宣扬个人精神解放,在发达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推波助澜下正在改变着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头脑。 羡慕有之,崇拜有之,还有就是nongnong的自卑感,觉得国人不如西方人。 在这种自卑感的作用下,民族精神也悄然而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国人对“女排精神”和那些在世界大赛上夺冠的运动员如此狂热,甚至国人狂热的推崇气功也是基于此原因。 国人太希望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证明自己了,证明我们不差,不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差。 好了,就是在这股民族精神兴起的背景下,刘啸出现了,虽然是一个“孤例”,可也说明国人不是没有天才,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优秀,毕竟,似乎漂亮国历史上也没有八九岁就能考上大学的神童吧,倒是在战国时代,一位名为甘罗的少年,十几岁就成为秦朝的宰相。 一时间,刘啸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辽北省,甚至有数家市一级的报社都跑到丰城想要采访刘啸。 “儿子,今天铁山市日报社打来电话,说要采访你,被佟主任婉言拒绝,他说你正在准备高考,不适合接受采访。” 张文秀回到家告诉儿子。 刘向学也摇了摇头道。 “唉,我那里也接到了电话,鞍城市晚报社想要采访,但被张区长婉言拒绝,这段时间接到了很多报社电话,都说要采访,太烦人了。” 刘啸的那篇报告文学里有刘向学夫妇的名字和工作单位,结果就是记者们寻着就找了上来。 刘啸没吭声,心里却在想:不好,搞不好又要来麻烦了。 刘啸觉得自己大意了,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