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4章:古文字学界大型追星现场 (第1/5页)
我在北大学考古正文卷第274章:古文字学界大型追星现场东北真冷! 这是苏亦到了长春以后,最为真切的感觉。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因为没有下雪。 好在入住的南湖宾馆,景观优美,建筑奇特,充满了年代感。 当然年代感,也只是相对苏亦的认知来说的,实际上,南湖宾馆58年建馆,到现在也就20年的时间,在这个年代还属于豪华建筑物,是省城国宾馆,规格极高,普通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入住,中式园林配上西式别墅,洋气得不行。 只是天气太冷了,他也没有乱跑,再加上他被临时征用成为会务人员,也没法吓跑,只能窝在酒店大厅做接待工作。 好端端的,他从BJ跑到长春,还入住这种高规格的国宾馆? 到底要干啥呢? 自然是过来蹭学术会议的,而且,不是跟导师宿白先生,反而是高铭、邹恒两位先生。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蹭学术会议,就是最好的刷脸机会。 苏亦这一次,也不例外。 那么这一次会议,为什么宿白先生没有过来,是他忙吗? 也不是。 主要是专业不对口,这是吉大牵头举办的古文字学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并不属于宿先生的研究方向。 十年后,国内第一个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规格很高,学界的很多老前辈都出席会议。 北大考古专业这边,高铭先生是研究古文字的,自然会受到邀请,而邹恒先生则是北大商周考古的权威,研究古文字,研究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他肯定不能缺席。 实际上,这一次活动,国内古文字学术圈,稍微有点名头的学者都受到邀请了,除了身体原因无法出席会议的学者,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 比如北大,除了高铭、邹恒两位先生,中文系的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也受到邀请。 北大的几位先生,也几位重视。 都是同一个单位的熟人,四位先生结伴同行,外加上一个蹭会议的苏亦。 凭啥,中文系跟历史系,就他成为一个独苗跟随着四位先生蹭学术会议? 这主要是高铭、跟邹恒两位先生力荐的结果。 他俩因为职称的关系,今年都没能招研究生,而裘锡圭先生也是如此,四位先生唯一招研究生的就是朱德熙先生,不过,他的两位研究生都是言语学方面的,并不非古文字学方向。 因此,苏亦就成为了北大古文字方向唯一一个独苗了。 谁让他高铭先生心心念念要提携后背,而邹恒先生还打算让他成为助教呢。 再加上,他这段时间过于不务正业,而冬天,北方又没法做考古发掘,想要安排他去工地实习都没有机会,再加上,他这段时间表现还不错,上一次带大家做中轴线实地勘查实践,邀请徐苹方先生过来做报告的时候,没少夸奖他,高铭先生提议要带他参加会议的时候,宿白先生也没有阻拦,甚至苏秉琦先生还说,让他多出去见识一下世面是好事,于是,他成功混入古文字的队伍。 实际上,在北大出发的时候,遇见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苏亦的脸色就有些古怪。 他也不是意外这两位先生会一起受到学会邀请,因为,他们仨一起受邀参加古文字的学术会议,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比如,再过几年,香港召开的某次学术会议,就是他俩恩怨的开始。 此时的高铭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未来的岁月里面,会跟朱先生有那么多恩怨情仇。甚至会因为这些事,影响到他职称以及博导资格的评选。 因此,看着两位先生从北大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场景,苏亦就感慨,时间的伟力真强大。 他们是提前一天到达长春。 车子距离宾馆,也不远,就几公里的距离,也不需要主办方接送,他自己乘坐长春著名的有轨电车直达南湖宾馆。 这一次研讨会,可以说是十年以后,国内古文字学界一次空前盛会,熟人太多了,几位先生办理好入住手续以后就开始各种串门拜访老前辈老熟人。 苏亦也跟随着高铭先生各种拜码头,混脸熟。 奈何,他年纪太小,辈分也小,各位老先生除对他各种勉励之外,也没法跟他忆苦思甜,混在各位大佬身边,过了最开始遇见学术老前辈的兴奋之后,他就开始无聊起来了。 吉大这边只能安排研究生过来接待他。 巧合的是,于省吾先生有一个叫吴镇武的研究生跟他的情况差不多。 这个差不多,并非说说而已。 对方年纪也不大,今年也就21岁,而且也没读本科,直接考研究生。 因此,在第一天拜访于老的时候,对方就让吴镇武接待他,嗯,也就是带着他玩。 于是,刚到长春的第一天,他就跟吴镇武他们几个研究生一起成为会议的临时工作人员了。 他负责与会人员的签到工作,在南湖宾馆的主楼大厅签到桌上,看着名字越来越多的本子,他都乐傻了。 其他人不说,光张政烺跟李学勤两位先生的亲笔签名,让足够他炫耀一辈子了。 见到他这副摸样,吴镇武只觉得好笑,“你个家伙,仅仅是张先生跟李先生他们的前面你就乐成这样,要是一会启功先生的亲笔签名,你不是要乐疯了?” “啊?”苏亦意外不已,“启功先生也参加会议?” 吴镇武也意外,“你不知道?” 苏亦摇头,“不知道,没有人告诉我啊。” 吴镇武笑,“你现在知道了。” 苏亦也笑了。 启动先生竟然参加古文字的学术会议,倒是他想不到的。 这情况确实没有人告诉他。 这年头的会议准备有点粗糙,与会者可没有人手一份的会议流程手册。 再说他一个编外的蹭会人员,不知道这情况也不奇怪。 看出来他心动,吴镇武继续说,“启功先生可是领导小组成员,一会忙完了,我们一起去拜访先生。” 说完,露出一个你懂的眼色,显然,这家伙也心动了。 一切尽在不言中。 因为第一次举办这种大型的学术活动,主办方多少有些缺乏经验。 作为一个前世经常蹭会的学术油子,苏亦对这些流程不要太熟悉。 成为主办方临时工作人员以后,他也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上查缺补漏。 当然,他能做的事情也不多。 比如,闲着无聊的时候,拉着吴镇武编撰了一份会议手册。 敲定好与会人员名单以及会议流程,再弄积分手抄版。 然后,晚上他们几个研究生就借着送会议手册的名义敲门启功先生的房门。 启功先生的再书法方面的自然声名远扬,然而,这一次会议是古文字学界的主场,并不是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