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2章:中轴线北平古城的灵魂和脊梁 (第3/5页)
书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就是建筑系主任,两家又是世交,因此,张镈也算得上是梁思成的学生,不过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张镈转入中央大学,这个时候又跟随杨延宝先生学习。因此,张镈的学生时代,深受梁思成跟杨宝延两位先生的影响。” 并非苏亦杜撰。 张镈晚年回忆自己的建筑生涯时说:“就建筑艺术而言,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梁师思成,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修养方面;另一个是杨师廷宝,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设计实践方面的,正与梁师相辅相成。” 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中,有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童寯、刘敦桢。 结果,除了梁思成先生之外,另外三人,都在东南大学教书。 这也是为何东南大学建筑学会如此牛逼的原因之一。 那么苏亦说张镈跟梁思成没有可比性,仅仅是张镈是晚辈吗? 并非如此。 主要是俩人的研究方向不太一样。 梁思成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他大部分学术著作都是关于古建相关,因为时代的关系,设计的建筑物并不多。 张镈呢? 他的长项不在古建保护跟研究,一生主持、指导了二百余项重大工程,数量之多,造诣之深,世界少有。 他更多偏向技术性,而并非艺术性跟历史性。 当然,苏亦的评价不一定对。 只能是通过他的认知去评论,都是一家之言。 也因为梁思成的研究方向,使得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对他的学术成就更加了解。 那么同学们为什么会把梁思成跟张镈俩人放在一起比较呢。 因为他俩都涉及到北平中轴线的古建项目。 一个是中轴线概念的提出者,另外一个是中轴线古建实地测绘主持者。 都跟大家今天干的活有关系。 因为一张建筑素描图,扯了那么多关于北平城古建保护的历史。 确实把大家的好奇心都勾起来了。 “小师兄,这些测绘图,你看过吗?”作为立志要学美术史的东北小伙子,尹晋南忍不住问道。 苏亦摇头,“没。” “哎呀,怎么可能。” “这些资料,连小师兄都没有看过,有点不能理解啊。” “小师兄都没看过,难怪我们去图书馆搜集那么多资料都没有涉及这个方面的。” “不会失传了吧?” “失传个啥啊,要是失传,小师兄怎么可以手绘出来永定门城楼。” 苏亦听到他们的讨论,心想道,难不成哥们会告诉你们,永定门城楼我见过? 他只能解释,“资料没有失传,北平古城在沦陷时间,都没遭受到啥破坏,北平中轴线重要古建筑的实测图纸及测绘资料也悉数完整保存下来,都成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珍贵藏品。一般情况之下,咱们是没机会观看这些资料的。” 七十年代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就是后世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跟北大啥关系都没有,想要随随便便就借阅人家的珍藏资料,怎么可能。 其实,了解整个文研院的历史,就可以把之前苏亦说的北平古城保护历史全部梳理下来了。 因为文研院的前身的就是1935年的成立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 这玩意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处理北平古城的修缮项目。 说了那么多关于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对北平古城的修缮,听起来,当时政府好像做了一件极为靠谱的事情。 然而,事实上,整个修缮工程,也存在不少只缺诟病的地方。 修缮的时候,并没有遵从保护为主的原则,也并没有做到修旧如旧的原则,而是刷满各种颜色鲜艳的油漆,也是崭新越好,也是喜庆越好,对此做法,梁思成先生也曾经写文评论,但作用不大,毕竟当时政府修缮古建就是为迎合民众振奋人心,而并非纯粹是从保护古建出发。 跟后面朱启铃推动的中轴线测绘项目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甚至当年前门、东四等六处牌楼改建工程中,用混凝土结构替换了传统的木结构。民众有质疑的时候,官方还解释说,“西方骨架,中国外表”,嗯,也就是所谓的中西合璧,墨菲的风格。 用这种方式来修缮古建是否合理,当时没有答案,至今也仍在争论。 不过按照后世的主流修缮方式,西方骨架的说法,肯定是瞎胡闹的。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这种事情已经不算是最荒唐了。 甚至当时一些真正坍塌败坏,并且具有风土特色的古迹,并没有称为修缮的目标,比如万柳堂/黄金台甚至卢沟桥等,而且专门去抢修那些所谓的名胜古迹。比如,天坛/颐和园等,这些著名的古迹需要修缮吗?也需要,但不是最为急需的,因为它们外表虽然残破,但建筑主体完好无损,结构也坚固牢靠,修缮无非就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并非是真正在抢修挽救快眼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迹,而是用有限的经费去博得西方游客的眼球,去迎合他们的喜好,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曾倩,并非真的为抢修濒危古建。. 不管如何,相比较北洋政府,南京政府这一次的修缮过程,已经值得称赞了,也是国内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修缮古城,为后来的大型古城修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听完苏亦的话,众人不免有些遗憾。 苏亦笑,“也不用这么遗憾,研究所大家去不了,隔壁清华你们是可以去的,据我所知,清华建筑系就藏有了62张BJ中轴线古建筑测绘图,你们要是认识清华建筑系的学生,一般都是有计划借阅的。” “啊!” 惊喜来得太突然了。 “小师兄,怎么回事,清华怎么有收藏,咱们北大没有?太遗憾了。” 听到这里,同学们突然有些不忿起来了。 有人同学猜测,“难道是因为梁思成先生?” 苏亦摇头,“应该不是,整个中轴线测绘项目跟清华跟梁思成先生没啥关系,反而,跟咱们北大关系匪浅。” 听到这话,众人就来劲了。 苏亦解释,“其实,整个测绘项目,北大有不少的师生参与,1943年底,时任北大工学院建筑系的系主任朱兆雪先生请营造学社的邵力工和北大工学院讲师冯建逵等带领部分学生,也参加了此项古建筑测绘项目。因此,北大建筑系这边应该有部分测绘图。” “那怎么又跑去隔壁的清华了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