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72章:中轴线北平古城的灵魂和脊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2章:中轴线北平古城的灵魂和脊梁 (第2/5页)

 他突然的问题,让众人都一愣。

    “人口?”

    有同学试探性回答。

    噗嗤!

    中文系的姑娘都笑起来了。

    张绣予说,“你们小师兄,今天带你们过来是勘察中轴线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更加清楚了解古城古迹,他的问题肯定是围绕着这个来,回答人口,偏离十万八千里了。”

    方灵等人也都点头。

    苏亦望着这帮家伙恨铁不成钢,“北平的优势自然是作为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也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于是,建设“文化城”“游览区”,成了1930年代北平的主要发展思路,正因为如此北平才开展大规模的‘故都文物整理工程“。”

    “结果,抗战爆发了,为了保护国宝,1933年初,北平城大批文物南迁,这事也带来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极大的冲击北平的旅游业。珍宝不在,古都魅力锐减。鲁迅先生还特意做了一首诗:‘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这首诗一年出来,众人又忍不住笑起来。

    因为苏亦之前也魔改了李白的《夜宿山寺》,跟鲁迅先生的魔改版《黄鹤楼》有得一拼。

    “文物南迁,影响极大,不仅冲击了北平的旅游业,也极大的冲击民心,民众纷纷谴责,政府面对日寇,不去卫国守土,却忙着抢运宝物,放弃北平,使得市民变成‘弃民”,使得民众对当局极为不满,一时之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为了安抚人心,北平文化城的事业,就必须进行到底。于是,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长,决定对北平古建文物进行大规模系统性修缮。其实,袁良决定修缮北平城内的古建,是出于多方考量,对内可以安抚人心,对外也可以抵制曰本人对北平城窥视跟破坏。”

    苏亦说到这里,大家有些懵圈。

    对内,大家多少可以理解,对外,凭什么可以抵制曰本人的窥视?

    苏亦解释,“之前我跟大家谈论文物南迁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当时社会各界分成很多派,有支持的,有反对,鲁迅先生还说,他们各有个的理由。其中,反对派呢,有一个理由就是觉得,北平是文化都市,曰本肯定会顾及国际舆论不敢随意毁坏国宝。这个理由,我们已经知道了,是站不住脚的。但政府方面,还是觉得只要把北平规划建设成为旅游胜地,使北平成为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定为国际社会所瞩目,而又可将国防建设寓于新兴的都市计划与市政建设之中,藉此以遏止日本的侵略图谋。”

    说到这里,苏亦反问,“大家觉得政府这个目的实现了吗?”

    大部分同学都摇头。

    苏亦笑,“也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至少沦陷期间,北平城并没有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一些文化古迹都保存完好,并没有像英法联军一样,烧杀抢掠,肆意破坏。至于为什么,日寇会克制不破坏北平,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就不解释了,不然跑偏了,咱们回归北平古建修缮的话题。”

    其实,整个过程,时间跨度就好几年。

    从1933年6月袁亮上台,主推古建修缮计划,到真正修缮,已经到1935年5月了。

    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正式开工,速度已经很快了。

    “北平第一期文物整理工程自1935年5月开工,至1936年10月告竣,此间共修缮整理北平重要古建筑计有明长陵、内外城垣、城内各牌楼、东南角楼、西安门、地安门、钟楼、天宁寺、天坛、国子监辟雍、碧云寺总理衣冠冢、玉泉山玉峰塔、碧云寺罗汉堂、西直门寺、妙应寺白塔、中南海紫光阁等。”

    “此后,第二期文物整理工程于1936年10月起随即实施,至1938年1月,业已竣工第二期工程中修缮的主要古建筑有:天坛祈年殿迄东长廊、碧云寺中路佛殿、文丞相祠、故宫午门、协和门朝房及南熏殿、大高玄殿牌坊、隆福寺毗卢殿等二十余项。”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当时尚有其它机关团体使用的古建筑,如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南海及北海公园等,也在当时比较宽裕的经济状况下,曾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修缮。”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沦陷……在整个抗战期间,北平文物整理修缮工作始终继续,未曾间断,但工程项目规模较小,仅有故宫、颐和园、中南海、大高殿牌楼、天坛、北海等处的一般性修缮及保养工程。”

    这种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实属罕见。

    确实比光说不练的北洋政府,靠谱多了。

    然而,苏亦说完,众人却发现,“小师兄,怎么没有永定门啊?”

    显然,这帮家伙都认真听讲了。

    确实没有永定门。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朱启铃了。

    苏亦望着中文系的姑娘们,“营造学社都听过吧?”

    姑娘们点头。

    “1941年初,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面对北平明、清两代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其忧虑与日俱增。他认为这些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瑰宝经不起火焚、雷击,尤其当时北平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必须及时对其进行现场精确的测绘以防兵燹不测。”

    “于是,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整个中轴线的测绘项目。这里面涉及到不少的人跟事,感兴趣的同学们去查阅资料,我就不赘述了。简单来说,就是朱启铃推荐了著名的建筑师承认这一重任。当时,为了避免“失节”之嫌,张镈以“建筑师张叔农”的名义,与伪北平都市局签订承揽测绘故宫中轴线,以及外围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主要古建筑的测绘合同。整个古建筑测绘项目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测绘重点则在于紫禁城内的主要古建筑。”

    兜了一圈,终于把大名鼎鼎的建筑师张镈给引出来了。

    看着姑娘们对张镈这个名字没啥印象。

    苏亦只能说道,“可以说是咱们国内近现代最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了,人民大会堂就是他主持设计的,此外,咱们首都的十大建筑,基本上都有他参与设计主持的身影,被誉为长安街上作品最多的建筑名家,所以他当年参与主持测绘整个中轴线古建项目,数据之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这话说完,听得众人惊叹不已。

    然后,就有同学问,“小师兄,张镈先生跟梁思成先生比,谁更厉害啊?”

    苏亦听到这个问题,也忍不住笑了。

    同学们就是这么耿直。

    那么这两位先生,谁厉害呢?

    苏亦也不知道,他只能说,“没有可比性,张镈是晚辈,他在东北大学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