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71章:宫殿之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1章:宫殿之海 (第2/5页)

考古班就俩姑娘,自然是以历史班的大姐头为主。

    本来就喜欢跟中文系较劲的黄莺歌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

    苏亦自然不能厚此薄彼,“没有问题,要不,黄学姐你先来。”

    大家鼓掌。

    没有想到这姑娘却摇头,却望向其他男生,“给你们机会,不能怂!”

    结果这帮家伙面面相觑,最后连连摇头。

    可把黄莺歌气得直跺脚,直说他们没出息。

    苏亦见到这一幕,笑抽。

    瞬间,场面好不欢乐。

    于是,这首《隋宫》也算是给“斗诗”部分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之前在王永兴先生的敦煌学课堂上,苏亦跟大家讲述仓央嘉措的悲剧人生,讲唐卡历史与艺术风格。

    还说,对宫廷唐卡感兴趣的同学,周末有空可以到故宫找他,得到不少同学的响应。

    刚下课,他就被同学们围住,要找他报名。

    苏亦只好让各班班长统计人数。

    结果报名人数,大大超乎苏亦的意料。

    北大历史系,虽然分为历史跟考古两个专业,但是在历史专业这边也同样分为世界史跟中国史两个专业。

    敦煌学属于大课,在考古专业这边属于必修课,在历史专业这边,则属于中国史班的学生,是必修的。

    就算如此,人数也不少。

    光一个考古专业这边一个班就二十多人,再加上历史专业两个班,光人数加起来就差不多破百,这还了得。

    苏亦只能砍人,把大家分成两拨。

    历史77班配考古78班,历史78班配考古77班。

    反正就是为了让两个专业的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敦煌学是大课。

    历史系四个班都要一起上。

    苏亦也没法厚此薄彼,只能分批带人参观故宫。

    对此,王永兴先生以及历史系的老师肯定不会反对,反而还给予鼓励。

    这一次,除了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参加,两个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参加这次活动。

    尤其是考古班,几乎全员出动。

    此外,中文系这边也来了不少人。

    黎新叶她们宿舍就来了仨,除了她跟方灵之外,查建英也来了。

    她们宿舍六个姑娘,李志虹是文学社长,爱社交,圈子广,事情多,没时间陪着苏亦他们瞎玩。

    两次活动,都没对方,可见这位社长大人,是真的忙,也真对苏亦这位小师兄不感兴趣,估计在人家的眼里,他就是一小屁孩。

    王晓萍则是BJ大妞,对故宫,景山公园都熟悉,没啥期待,毕竟首都人民的期待是在美利坚。

    再加上周末要回家,也没有过来。

    黄佩嘉约了老乡,也缺席了。

    不过这一次,中文系这边倒多了文学78班的张绣予以及她的室友王悦婷。

    她俩是慕名而来的。

    上一次,苏亦带着黎新叶他们宿舍几个姑娘参观故宫,时不时就客串导游,讲述着故宫的前世今生,后来还提出故宫学这样一个概念,这事在中文系这边也传开了。

    这次得知苏亦又带领历史系众人参观故宫,张绣予也不想缺席。

    其实,中文系还有不少同学想跟他们组团,奈何人数太多,只能拒绝外系拼团。

    黎新叶跟张绣予她们能来,自然是走了苏亦的内部不关系。

    本来就是苏亦组的团,肯定优先熟人。

    他跟中文系关系好的人,除了钱立群几位老大哥,就算黎新叶她们宿舍几个姑娘。

    还有张绣予,他跟这位云南的姑娘,也挺有缘分的。

    火车上遇到不说,人家还帮他铺床单。

    去东语系蹭课的时候,还在金克木先生的课堂上遇见对方,私交甚好。

    再加上,张绣予喜欢热闹的劲,她参加这次活动,也没让苏亦意外。

    甚至,见面的时候,这姑娘还埋怨他,上次那么有意义的活动,既然没有邀请她。

    苏亦能说啥,只能说,这一次也不晚。

    人多自然热闹。

    一大清早,把大家拉过来景山公园,自然是苏亦的主意。

    有过爬山经验的人,都知道,清晨跟傍晚才是最佳的两个观景时段。

    景山也不例外。

    站在万春亭上,欣赏山脚下的故宫美景,清晨,初升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霞光穿透薄雾,天边金黄,故宫建筑群上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当然,黄昏时刻,只要不是阴天,大概率就会有火烧云,被彩霞映衬下的故宫博物院,同样如梦梦幻。

    都很美。

    当然,这是晴天。

    阴天的时候,烟雨朦胧中的故宫,就不美了吗?

    也很美。

    宛如水墨画。

    那么下雪的时候呢?

    也很美。

    银装素裹,雪白无暇,更显紫禁城的尊贵。

    可以说,每一个时段的景山万春亭,都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

    虽然用景山之巅来形容景山山顶,但景山真的不高,景山的相对高度只有42.6米。

    好在位于BJ城的中心点,周边都没有高楼大厦,使得山顶的万春亭成了欣赏故宫全貌的最佳处,也是鸟瞰北海公园和附近城市风光的绝佳处。

    京城人,对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自然不陌生,什么书读多了就会先知先觉这种话,也就骗骗外地来的同学。

    那么读书多了,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自然有用。

    起码会很知道景山公园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园林,地处BJ城中轴线最高点,尤以可俯瞰故宫全景而为人称道。

    甚至,景山还是崇祯皇帝的自缢的地方,尤其是那棵歪脖子树,直到1967年才被人砍掉。

    普通人,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内容已经非常难得了。

    那么作为历史系的学生?

    仅仅是如此,是不够的。

    起码要知道景山是怎么来的,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也要知道它的出处是引用诗经里《商颂·殷武》的“陟彼景山,松伯丸丸。”。

    啥意思呢?

    就是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

    通过诗歌名目,就算不知道原文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商朝武丁时期的诗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