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8章:书名叫做《灭佛》 (第5/5页)
也好奇,苏亦的唐卡研究都弄出什么新花样。 既然是上课,肯定不能一上来就直奔课题。 又不是学术研讨,一些日常还是要拉的。 至少要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唐卡,研究唐卡艺术。 这样一来,又需要回归到上一堂课未讲完的话题,就是苏亦这段时间在故宫实习都干了啥? 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相比较论文研讨,大家对日常部分,更加好奇。 毕竟敦煌学跟隋唐史不一样,敦煌学除了历史班的学生要上,考古班的学生也都要上。 这堂课是必修课。 之前苏亦带着大家游完故宫,一路上他客串导游跟大家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 结果,没几天,他就去故宫实习了。 对于大家来说,小师兄就是故意的。 把大家对故宫博物院兴趣都调动起来,自己却跑去故宫实习。 这样的好事,不带着自己完。 不要太过分。 上节课,这帮家伙就没少讨伐他。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苏亦当然要分享这部分经历了。 实际上,好玩的事情并不多。 然而,这玩意就是围城,城里的人羡慕城外的人,城外的人羡慕城里的人。 大家对故宫博物院的向往,使得同学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苏亦在故宫的日常。 这部分对于苏亦来说,肯定不会让他们失望。 讲故事啊。 这项技能都练习了大半年了,差不多炉火纯青。 自然是先讲故宫的佛堂。 提及这里的时候,苏亦继续吹嘘,“故宫的佛堂非常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对它们测量编写报告,说不定未来故宫博物院就会跟咱们北大历史系合作,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参与其中。” 这个方面也就说说而已了。 那么多佛堂,就算是故宫博物院也没有这个经费。 这个方面的工作,未来则是由故宫博物院宗教组来完成的。 这其中也有不少北。 大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然而,现在嘛。 基本没戏。 苏亦这是在画饼。 也足够让大家兴奋不已了。 他也不仅仅是说,还把之前佛堂的手绘建筑图以及编写的文字资料都分发给大家观看。. 这些东西可是比油印版的教材精美多了,纯手工绘画以及手稿编写。 图文并茂。 绝对是这个年代难得的珍稀资料。 让大家恨不得据为己有。 一下子,课堂就变得闹哄哄的。 王永兴先生忍不住说道,“大家都不要抢,到时候让你们小师兄整理一下底稿,然后拿去印刷,人人有份。” 这年头,想要私自印刷资料极为困难,当然也不是不行。 文字部分可以用滚筒油印,图片部分就困难了。 这样一来,就让大家越发的羡慕苏亦的手绘技能。 寥寥数笔,就能够把建筑物画惟妙惟肖,这种技能让大家眼热不已,都纷纷喊着要跟他学素描。 一时之间,倒是让苏亦哭笑不得。 讲完佛堂部分,接着讲南十三院。 这可是故宫未开放区域,越是神秘越是让人向往。 讲完南十三院的前世今生。 苏亦才开始讲述里面的故宫编辑组的日常。 第一个自然是要讲刘北汜先生以及快要复刊的《故宫博物院院刊》,说到这里自然也离不开他上一次完成的故宫学相关论文。 同学们再度感慨。 “小师兄就是厉害,不知不觉中都完成那么多篇论文了。” 其实也不多,就三篇。 对于一帮本科生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极为高产了。 再加上他之前在省博实习弄出来两篇都发表在《文物》上的论文。 就算是马世昌他们这些研究生,也都羡慕不已。 论文的数量不是重点,重点是质量,但,苏亦的这些论文,质量都是不错的,并非刻意在灌水,就更为难得了。 苏亦的人物故事也不局限于刘北汜先生,也讲到朱家溍先生。 可以说朱家溍先生就是他在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方面的领路人。 必须要重点提及朱家溍先生。 这样一来,肯定也少不了提及老先生跟故宫太和殿「金銮宝座」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听说过,苏亦讲述完毕,大家惊叹不已。 有学生感慨朱家溍先生运气真好。 也有学生感慨朱家溍先生是靠真本事,而非运气。 苏亦笑着总结,“两者都有,缺一不可。” 他这话,很是鸡贼。 这话一出,同学们也都哄笑起来,不再争吵。 真假金銮宝座的发现,确实有运气的成分,然而,没有老爷子独到的眼光,谁又会去关注这些呢。 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可不少。 那么多人,为什么就非是朱家溍先生发现而不可能是别人呢? 这就是真本事。 故宫的老专家确实不少,离世的就不说,在世的,除了前面提及的刘北汜、朱家溍两位先生。 其实还有不少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故宫专家依旧工作在一线。 比如前面苏亦提及最多的徐邦达先生。 甚至在书画组还有刘九龄先生。 此外,还有苏亦最为熟悉的冯先铭先生,冯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古陶瓷专家。 这个时候,冯先生还在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以大量考古资料为依据的《中国陶瓷史》,并执笔辽金部分。 也因为这书,首次把宋代瓷器分为六个窑系,准确地概括了宋代瓷器的发展特点,这一理论已为古陶瓷学界。 广泛运用并加以发展。 苏亦之前在河宕遗址实习,建议省博方面在河宕遗址建立广东陶都博物馆的时候,就没少查阅冯先生的文章跟著作。 对冯先生慕名已久。 遗憾的是,除了朱家溍先生之外,苏亦都没有机会跟其他老先生打交道。 主要是他研究方向还没有那么广泛,不然,就可以登门拜访了。 讲完跟朱家溍先生交往的日常,苏亦才正式回归主题。无错更新@ 也就是他研究的故宫馆藏的仓央嘉措时期唐卡艺术。 研究唐卡跟研究唐卡艺术,这是两回事。 前者是研究文物,后者属于艺术范畴。 苏亦不想局限于文物研究,不然除了介绍文物的形状以及前世今生,就没啥事干了。 这点,朱家溍先生已经走在了前面,对方的《故宫所藏明清两代有关XZ的文物》就已经把故宫涉及的藏传佛教文物都做了一遍梳理。 他继续研究唐卡,只能按照对方的范式来书写的,还是走不出对方的论文框架之中。 于是,苏亦只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