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霸_第三百四十三章 媒体狂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三章 媒体狂欢 (第1/4页)

    "助申委"组建得远比"奥申委"晚,但人员,规模和资金实力上却远超"奥申委".

    总部设在香港中环,顾东城先生亲自坐镇,自"奥申委"宣布若赢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将把赛马项目放在届时已回归祖国的香港后,便在全港掀起了一阵"助申"热潮.

    商界大佬,各界名流,几乎都以成为"助申委"名誉主席,理事为荣.

    赛马会,射击总会,业余田径总会,羽毛球总会,棒球总会,伤残人士体育总会,龙舟协会,业余击剑总会,攀山总会,划艇协会,兵乓总会……等香港体育及与体育有关的社会团体,几乎在第一时间宣布成为其会员单位.

    招募"助申"志愿者的海报还在印刷厂,志愿者人数就随着他们的加入达到4000多人!

    香港演艺人协会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露脸的机会,国内歌迷影迷难得一见的歌星影星,不仅为"助申"积极捐款,而且填表格,领t恤衫,作为"助申委"的志愿者为申奥出力.

    游艇协会会员几乎都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为了像赛马会一样成为未来的2000年奥运会协办方,一次性给"助申委"提供高达8888万港元的资助,谋求未来的"奥组委"把赛艇,帆船等水上项目也放在香港.

    香港旅游协会是1957年根据法例设立的政府机构,业内界别和组织与其存在从属关系.在这个大环境下,旅协在业内有识之士的推动下,率先宣布支持申奥,支持香港承办未来的2000年奥运会赛马项目.

    并就香港的经济水,国际地位和环境,与东山省滨海市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比较.试图来个好事成双,帮游艇协会把水上项目也争取过来.

    末代港督这时候再支持曼彻斯特或悉尼那个属于英联邦国家的城市显然不合时宜,只能硬着头皮表示无论还是曼彻斯特赢得举办权他都会非常高兴.

    可见香港才是"助申委"的大本营,在国际中心与"奥申委"合署办公的章程团队.只是其众多"助申"团队中的一个.而"助申委"中.nb电气职员也仅占三分之一.

    对中央各部委领导而言,章程不仅代表nb电气.不仅代表nb实验室,还代表着四百五十多万香港同胞.

    应邀前来"指导"申奥工作的文化部正副部长们不敢摆谱,极力请他坐在主席台一起听"奥申委"各部门和"助申委"各组的介绍.最后的陈述也不叫陈述,而是讲话.

    赛特文化公司正副总经理刚汇报完.他们对迈克尔-杰克逊来开个人演唱会的态度似乎没有任何松动,央视当家花德澜很好奇,紧盯着正走下主席台的章程,想知道他会作什么样的陈述.

    坐在主席台上说话太别扭,章程来到发言台前,回头看了一眼陈澜等参加会议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口说道:"尊敬的杨部长.尊敬的钱副部长,尊敬的各位文化部官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助申委’所有同事,对各位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杨部长一行来得早,没接到老人家的电话,只知道美国政府正无端指责"银河号"货轮载有违禁化学品,并准备运往伊朗.而"银河号"所属的广都远洋航运公司,十几天前又刚以六亿六千八百多万港元卖给了nb电气.

    军舰和飞机都出动了,甚至扬言要将其击沉.遇上这种事,别说一家公司,就算一个国家都要认真对待.作为nb电气的创始人,眼前这位不仅不管不问,甚至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协助申奥.

    看着他那临危不惧,举重若轻,侃侃而谈的样子,杨部长不禁暗赞了一个.

    感谢完之后,章程话锋一转:"相信诸位已经注意到,不管一楼大堂的新闻中心,二楼第一会议厅,还是三楼四楼的办公区,都没有悬挂‘给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的横幅.甚至连展厅里已经定样和正在设计的申奥海报上,也没有这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全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口号.

    此外,我们的夜班同事经常播放音乐,古典的,流行的,中国的,港台的,欧美的,几乎什么都放,唯独不放申奥主题曲《好运》."

    这个开场白太令人意外了,杨部长忍不住朝玻璃隔断外的办公区看了一眼,的确没发现悬挂带有申奥口号的横幅.

    就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章程一脸严肃地解释道:"之所以不挂申奥口号,不听《好运》,完全由于那个口号和那首主题曲,会给人一种没自信的感觉.为此我们专门做过一个问卷调查,78.46的被调查组认为,给一个机会,整个一哀求的口吻.好运,搞得像一直噩运缠身似的."

    文化部领导有的是文化,赫然发现念起来挺顺口,但细想一下真如他所说的那样不够"自信".

    "13亿人民对我们有信心,450万香港市民对我们有信心,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对我们有信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局面.各位都是政府官员,应该非常.清楚如果这次输了,会对民族士气,对民族自信心带来多大打击"

    扬副市长忧心忡忡,何委员和魏秘书长神色凝重,杨部长等文化部领导则暗地想如果输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章程一边环视着他们,一边摇头道:"坦率地说,这栋大楼内的所有‘奥申委’工作人员和‘助申委’志愿者,随着对竞争对手了解的不断深入,之前的那种自信正在一点一点丧失,包括我个人在内.

    这不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差距,非常大的差距!同时,我们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和利用一切资源.尽可能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冷藏‘给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的申奥口号.就是缩小差距的举措之一.因为我们不想给国际奥委会委员,给全世界人民一种没有自信的印象.但申奥是全世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