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中的军阀_第三九四章 为了不当人形冰棍(二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九四章 为了不当人形冰棍(二十) (第3/3页)

种指导方式联合制导)。

    该导弹诞生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打击目标和打击方式——近距离打击敌方的喷气式战斗机。

    而在实际作战中也是在咬住敌方战斗机尾部后发射导弹,然后导弹会击中敌机的发动机尾部(一般情况下的确如此,有时也会击中机翼等部位)。

    偏偏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头处,而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尾。这热量所在的位置不一样,那使用方式能一概而论吗?

    之前有些PL-2(二)近程空空导弹在打击日军飞机的时候就出现过,从敌机后方接近,却不能命中目标的情况。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看到PL-2(二)近程空空导弹在近距离命中了己方飞机,苏军飞行员忍不住惊呼道。

    还没等他们惊呼完,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就杀了过来。

    双方顿时就展开了一场近距离格斗战。

    双方都认为对手的格斗战能力不强,等真的交手了才发现,对方的格斗能力不错啊。

    中国空军在训练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的时候,都要求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在毕业前接受教官驾驶FZD-8(八)/9(九)战斗机的实战训练,只有单机击落教官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获得至关重要的近距离格斗获胜认可证书。没这个证书是不要想毕业的。

    中国的FZD-8(八)/9(九)战斗机本身就拥有强于目前世界上所有活塞式战斗机的/性/能,而且驾驶他们的教官都是老鸟,想要击落它们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驾驶的是喷气式战斗机都是一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近距离格斗获胜认可证书那含金量可是十足的。

    中国空军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以防哪天这些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与敌方活塞式战斗机近距离格斗的时候阴沟里翻船。

    而且中国喷气式战斗机之前击落的拉-5(五)FN和拉-7(七)战斗机都是用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而不是近距离格斗状态下击落的。自然也不知道其近距离格斗能力怎么样。

    苏军空军倒是对自己的新战斗机信心十足,认为足以可以和中国的FZD-8(八)/9(九)战斗机有一战之力,更能够击落那些“根本不能近战”的中国喷气式飞机。

    结果这一交战双方发现对方的近距离格斗能力都不弱,顿时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天空中不断有子弹打出去的光出现,又不断有飞机被击中,然后坠落在地。

    最终取胜的还是中国空军。

    原因还是之前说的那样,中国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都经受过严格地击落活塞式战斗机训练,而苏联空军则没有经受过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训练。这就好比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两一方只做到了知己,却没做到知彼。焉能不败?

    还没等前出拦截的中国飞行员高兴,他们却接到了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消息——己方轰炸机群正遭到袭击。

    得知这个消息,前出拦截的中国飞行员们立刻调转机头,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

    而此时的轰炸机群则陷入了苦战中。

    先前大量的喷气式战斗机和活塞式战斗机被派出去执行截击任务了,剩下的护航战斗机数量的确是少了点,再加上轰炸机本身的自卫武器也不是很多,而参与偷袭的苏军战斗机数量也实在是多了点。那能不陷入苦战中吗?

    几乎每次出动去轰炸苏军防线和城市的中国轰炸机都是FHZ-5(五)轰炸机、FHZ-6(六)轰炸机、FHZ-10(十)轰炸机。前两者都是根据当时世界各国和西联的实际情况研制而成的,装备了大量的大口径机枪或小口径机炮。西联希望这些机枪、机炮能够为这些轰炸机提供一道严密的自卫火力网。后来西联/中国在电子技术领域、精加工领域有了大进步,为这两款轰炸机更换了/性/能更好的武器,使其自卫能力大为提升。

    而FHZ-10(十)轰炸机由于其高速度,因此只有尾部炮塔才有自卫武装。在与FHZ-5(五)轰炸机、FHZ-6(六)轰炸机编队飞行的时候都是处在编队最中间,怕的就是其遭到来自非后方的攻击。

    偏偏这些苏军战斗机是从机腹冲上来的。

    远东苏军曾利用自己的雷达进行过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当飞机飞行高度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雷达会探测不到飞机;而当速度低到一定程度,雷达会将飞机认为是飞鸟而自动过滤掉。

    不要说这时代的雷达是这样,就是李斌穿越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F-22(二二)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对于速度低到一定程度的飞机,都会将飞机认为是飞鸟而自动过滤掉。

    想要让雷达真正做到区别飞行器和飞鸟,那可是任重而道远的路。在本时空,至少短时间内做不到。

    这也给了远东苏军一个提醒——既然正面迎敌损失惨重,那么让战斗机机群先低速、低空接近敌机群,然后猛然加速抬头上升,是不是就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突击呢?

    现在就是他们实战检验该想法的时候。

    这时候的活塞式战斗机和后世普遍装备的喷气式战斗机相比,其低空低速飞行/性/能要强很多,几乎不会出现低空失速现象。而喷气式飞机本身就强调了高速(高于所有活塞式战斗机的速度)、高空(高于活塞式飞机发挥自身最佳/性/能的高度)飞行能力。这不是活塞式战斗机所能比拟的。

    期初这个想法还真的起了很大作用,至少中国的预警机雷达和战斗机的机载雷达都没有发现低空、低速接近的苏军偷袭机群。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然预警机的探测范围广,但其对低速飞行物有自动过滤掉的大缺点。而且喷气式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具备探测机头正前方一定角度、一定范围内的能力,还没做到下视。

    早期的雷达只具备朝着机头正前方一定角度发射雷达波的能力,也就是只具备正面探测能力,对其他方向不具备探测能力。要探测其他方向,就必须调整机头方向,但这样做无疑会降低飞行速度、飞行航程、使用寿命……而且也不一定会有用,特别是对地面目标的探测上更是如此。

    直到后来技术进步了,雷达的探测距离越来越远,探测角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具备了在正常飞行状态下,探测下方和上方的能力。

    也就是常说的上视、下视能力。

    这时候的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可做不到下视。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苏军偷袭机群终于如愿杀到了轰炸机群中。只不过除了最初的偷袭得手了之外,其他时间都陷入了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嘴的尴尬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