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1990_第60章 专家的意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章 专家的意见 (第2/3页)

远东大学读书呢,我是为大家高兴,我的傻哥哥!”有下一代的切实需求在,玛利亚并不觉得有什么尴尬。

    原来,前苏联专家的子女在华国考试的竞争力比不上齐鲁省的考生,绝大多数人都读不了大学。苏联专家的收入比较高,可是相比留学的费用还是有些吃力,支持子女去那里读书还有困难,毕竟每年的学费是用美元支付,并非使用汇率超低的卢布支付。

    “华国的美元管得也严,不过人民币在远东的一些城市也有流通,换成美元大概是10:1,都是这么出去的。”玛利亚或许也感觉自己要得太多了,尤其是这个老板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大学生模样的人时。

    估计他们是把人民币交给一些东北的朋友,然后通过边贸城市带出边境,那里能够有少量资金流出流入,算是外汇严格管理、人民币跨境出入的特殊政策。只是长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太辛苦了。

    更不用说还要忍受一次10%以上的黑市盘剥。

    江奕又想到了四所罗沙国的大学与华国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不过合作基本上停留在罗沙国单向输出教师的模式上。无法满足前苏联专家子弟读大学的需求。

    “我有个叔叔在远东,可以让他推动当地使用人民币支付学费,不过要找到银行愿意接收人民币,而且还要建立支付系统。”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动作,虽然技术层面并不难,只要将华国与巴国共同搭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复制过去就行了:“短期可以为各位专家的子女专门给一个额度,足够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这种模式很简单。境内扣除专家们的一定薪水,然后在境外支付他们的子女美元就可以了。

    “江老板,你说的是真的?”

    “要是能用人民币付学费,以后能去留学的孩子可就多了。”

    这个措施绝对是惠及多人的,在场的四个人不禁欢呼起来。

    估计以后每年会有上万人到罗沙国留学,四年大学滚动起来就是四五万人在外留学,估计每年花费的外汇在两亿美元左右。想想都让江奕有些rou疼,可是长期来看肯定是值得。

    只有打通了人民币支付学费和银行支付渠道,外汇失血才能停止,只是想想两个大国之间的货币博弈问题,就知道短期绝无可能。

    别的不说,莫斯科大学就足够江奕眼馋了。那所学校曾经获得13个诺奖和6个菲尔兹奖。而华国只有到了2015年才有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者出现,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菲尔兹奖更是从未清零。这就是苏联的一个重大遗产,不由得江奕不去挖掘一下。

    “江老板,以后我们能不能也去推销交换机?”卡扎科夫原本不好意思一个劲地要好处,可是看到自己meimei争取到了这么大的利益,心里也有些发痒了:“我现在腾龙那边做研究,可是我更想去做销售,别的地方不好说,东欧和前苏联国家我会有优势。”

    苏联Electronika厂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生产很多种产品,跟西方的集团公司有点像。而且由于大部分产品的生产都要有许可证,同时还要和业内的其他企业共享技术、反向开发,这让总工程师多了很多与主管部门、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交流机会。

    以前江奕只想到过利用他们的技术,却没有想过利用他们身后的渠道。如今在销售利润分成的激励下,这些人自己提出了想法。

    “卡扎科夫的爸爸——就是总工程师——跟很多加盟共和国,哦,他们现在是独立的国家了,关系都不错的。”阿卡廖夫帮着解释了一下,还不忘记打趣一下卡扎科夫:“卡扎科夫以前是研究定位技术的,现在华国还没有这方面的业务给他,所以就有些闲了吧?”

    卡扎科夫一般情况下会对此予以否定,可是现在不同,于是他开心地笑纳了,又加上几句:“苏东地区的市场也很大,总好过非洲那些贫穷的国家吧?那里就算是签约了,后面也要花大力气跟踪、还款。东欧等过还是有商业传统的,也受到良心的约束。”

    这句话江奕倒是相信。非洲很多国家的人只信仰酋长和族长,酋长和族长可不会提醒他们遵守契约。

    “你们可以利用前苏联的老关系,推荐交换机,新一代移动电话也可以销售。你们按照销售量奖励,”江奕对专家的想法也是乐见其成,大头还不是在自己家的企业里嘛:“我们还打算生产笔记本电脑,以后在罗沙国和东欧肯定能卖出去很多。罗沙国就不用你们cao心了,东欧那边能卖出去就行。”

    在江奕的记忆中,美利坚、扶桑,甚至南高丽和湾湾都有自己的笔记本品牌,华国也有很多组装和贴牌的笔记本电脑品牌,可是唯独没有见到欧洲的品牌。这个大市场可以成为今后的潜在蓝海。

    “在这里生产笔记本电脑?”经过江奕的一再暗示,卡扎科夫和meimei才想起来江老板叫自己过来是有其他原因的。

    “没错,琅琊——也就是邻市——已经在生产PC机,所以想延伸到笔记本电脑领域。”既然这个领域是完全竞争的,江奕也没必要隐瞒什么:“我感觉苏联···罗沙的笔记本电脑很不错,不知道生产方面的专家愿不愿意到华国来?”

    收入很不错,各方面生活设施齐全,与经济秩序崩溃的罗沙国相比,兰陵算是一个天堂了。所以,江奕刚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几个前苏联专家的脑瓜子就活泛了起来。

    尤其是玛利亚的积极性最高,下面基本上就是她和江奕的单边对话。

    玛利亚:“当然愿意,以前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到华国来找不到工作才不敢来。不过,不知道他们的收入是不是也有那么高?”

    江奕:“生产笔记本电脑的技术专家肯定是优先享受高收入的一群人。前提是,他们必须确定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玛利亚:“如果是一个团队,大家一起过来呢?”

    江奕:“那样的话,可以考虑给他们集体一部分股份,或者叫做技术入股吧。”

    玛利亚:“要是有些人只会生产一些零部件呢?”

    江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