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1990_第58章 投资者论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章 投资者论坛 (第2/3页)

经常使用的OA系统,企业尤其是外企通过为每个环节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大大提升了文件流转效率。

    “是不是还得先建一个什么网络?”杨书记忽然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江奕所说的局域网里面,当时他没答应江奕,因为他还理解不了。

    “肯定要有局域网才行,要不然文件信息不能传递到其他电脑里面。据我了解,现在国内还没有地方开通。”

    “要是成本不高的话,也可以试试。”杨书记有些心动了,这些年兰陵创了多个第一,如果在审批流程方面能够创新,那肯定能在营商环境方面有所提高。

    兰陵一直都拿各地营商指数的最高分,即使退步到了第二名,他都脸上无光。

    只是江奕这个家伙向来都不吃亏,即使给兰陵投资也要想方设法让地方支持一下,远不如江守义这么慷慨。所以他看着江守义,越来越觉得他更好对付。

    “老哥帮了很多忙,我就不再藏着掖着了。”江守义早就准备好了要给杨书记一个惊喜,这次又是刻意最后才说,就是想要多说一会儿。

    “这是小马给我整理的一个清单。兰陵的钢铁设备制造厂,咱们也入股了,老秦也跟几个罗沙的厂说过,有些专家愿意过来,我看先建一个钢铁设计院吧。苏联的这些全自动的高炉生产设备、自动轧钢机及连续轧钢设备等,冷轧制管机能生产高质量的薄壁不锈钢管,这都是咱们国家现在还生产不了的;

    “咱们也入股造船厂了,莫斯科和尤克兰还有不少专家愿意过来,这些人过来就建一个船舶设计院;

    “大型炼化设备的设计、材料研究,也是国内紧缺的,可以搬过来上千个专家;

    “水电设备这一块,有些专家已经去东方电气设计了,还有些专家可以过来,这个···他们能涉及单机容量最大到44万千瓦的‘米卡水轮发电机’,就是不知道用不用再建一个设计院。”

    “我们已经和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和诺沃克拉马托尔斯克重型机械制造厂这种世界级大企业谈过了,他们也愿意到华国来投资,只是他们可能只能出技术、人才和设备,资金还是要我们找。”江守义刚才说的大部分是秦成孝在负责,两人算是再度联手了。

    江奕看着江守义给自己的那个清单,不禁唏嘘不已。苏联能够设计生产全自动的高炉生产设备,以满足5000立方米熔容高炉所需的熔炼过程、350吨级大型吹氧转炉、年产量达到600万吨的自动轧钢机及连续轧钢设备等;

    在制管设备方面,苏联的冷轧制管机世界闻名,可生产高质量的薄壁不锈钢管、钛管和钽管,这些管材可应用于航空工业、发动机制造、电站建设、核工业和其它工业。

    水电站设备方面,单机容量最大达44万千瓦的“米卡”水轮发电机是苏联外贸的拳头产品,尤其是低水头发电机,对于水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产品。

    这些都是前苏联科技精华。如果不是江守义的银弹攻势、秦成孝的锲而不舍、布林诺夫斯基的手段和人脉,配合罗沙国产业链断裂、经济秩序紊乱,人才大规模流失等,这些优势产业很难走出国门。

    而且都是本区域已经有基础的产业,可以顺利引进。比如钢铁设计院可以由兰陵钢铁设备厂承接,水电设备可以由东方电气承接,炼化设备可以由彭城化工厂等承接。只有船舶设计院有点悬空,不过日照的造船厂似乎可以。

    果然,杨书记一顿感谢之后,就把目光盯向了船舶设计院:“兰陵这里只有一个内陆湖,船舶设计院可以放在日照。曹市长肯定热烈欢迎。”

    “行啊,至于投资多少,杨书记自己看着写,反正小不了,以后几年也能有个保底的。”江守义最喜欢这种大喇喇的感觉,有着挥斥方遒、睥睨天下的味道,最不喜欢的就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等手段,在他看来那都是小道。

    “小奕,现在罗沙国那边的电脑很好卖,芯片也难买,现在莫斯科的电脑有三成是咱们卖的。深蓝电脑要是一直能这么便宜,三年后在罗沙国每年卖出十万台没有问题。存储器的话,要让江晓勇他们多跑跑,这些新玩意我是搞不懂了。”江守义悄悄地又给了江奕一个礼物,以前他甚至没有提前透露。

    江守义也是能把电脑和存储器芯片卖到苏联,再加上以货易货政策,这两个亏损的产品可就能提前两年到盈亏平衡点了,对于江奕的长远布局有很大的好处。

    只是江奕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罗沙企业的专家收入不高,在兰陵拿到1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都挺开心;研究人员的收入可能要高得多,而且很多人去了欧美,拿到的月工资都是上万人民币。”

    “小奕说的对,布林也说过,科学家被美欧等国看中了,每月2000美元收入,咱们这里没有可比性。”布林在秦成孝带领下最先去游说科技专家的,碰了不少壁。

    “我们能够争取的专家,很大比例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用不上的吧?”

    “太高的话,已经在国内工作的怎么办?”

    “这可不是小数目,好几万人呢。”

    终于,地方主政者坐不住了:“守义哥,小奕,这方面需要多少钱?地方也可以支持一部分,毕竟产业引进来会带来大量税收和GDP增长。”

    “高级别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即使按照1000美元月薪,年薪也有上万美元,差不多10万人民币;厂里的生产型技术专家可能要按照500美元月薪才能和西方国家有点可比性,年薪5万人民币。如果按照1万高级别科学家和研究人员、10万生产型技术专家来算的话,每年需要6亿美元薪水。”

    江奕一番计算下来,杨书记都不敢接了,只能简短地说了一句“我们这里可以给他们提供住房,解决了最大问题”。

    “实在不行,就慢慢来吧,一开始少招一些人也行。”江守义也发现了问题的重要性,他从来没考虑、也没有计算过这些。可是6亿美元——而且是每年开支——的确把他吓了一跳。

    “扶桑国专家的收入已经很高了,这些前苏联的专家都很清楚,也有人有意见,这也是我们这两年引进人才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慢慢来是可以糊弄自己,可是再等几年的话,恐怕前苏联的精华人才就全部流失殆尽了。

    说到底很还是美欧的竞争力实在是太强,华国还处在产业链的底端,甚至很多产业都还没有理顺的原因。

    “小奕,前几天不是有个技师大赛嘛,中级技工的工资能有多少钱?”江守义当时还不知道江奕为啥要搞这种节目,但是他记住了中级技工的收入是初级的好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