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1990_第33章 于密湖难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章 于密湖难搞 (第3/3页)

只是秦东驰曾经是大学校长,于密湖不好不接他的话题。

    “项目经验是对留学生有些帮助,不过通过期刊和学术交流也可以达到,长见识可以通过旅游达到。”于密湖的思路逐渐被引向“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秦东驰这才进入自己的正题:“如果培训机构的价值仅仅在于让接受培训者提升几十分、争夺西方国家大学的少数奖学金,我想意义不大。”

    秦东驰认定了于密湖不只是为了发财,大学教师出身的他以及杨桂卿肯定会有更高的追求。即使短期迫于生计无法考虑长远,一旦涉及重大选择的关头,他们也会综合考虑。

    果然,秦东驰的几句看似缥缈的话让于密湖动容了。于密湖让华国人记住的不仅是他牵头创建了前世的新东方,还有在国家政策调整后的“体面退场”,这是华国少有的具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之一。

    现在大部分留学培训机构的定位都是帮助考生“磨快枪头”,毕竟TOEFL和GRE等培训都是国外机构发起和组织的,很多外国考生很容易在一些细节方面失分。

    韩菲凡看着秦东驰和谭昕两人轮流对于密湖发起攻击,于密湖已经被两人蹂躏地抬不起头来。奇怪的是江奕很少说话,这和她认识的江奕有些不同。

    难道这个家伙在憋着坏?

    江奕也瞄了瞄韩菲凡。他刚才一直在想究竟怎么能够让这个阶段的于密湖具有最大的杀伤力。应该说,威逼利诱都已经有了,己方也展示了强大的实力,那么还有什么能够触动他呢?

    秦东驰的视角提醒了他:于密湖目前已经解决了初步的温饱问题,也选择对了方向。那么他接下来应该就要思考长期发展方向、机构的中期定位、交叉经营等事务。

    “我们认为:华国要想真正强大,需要的是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设计等领域的理工科人才。需要的是不怕权威、不怕失败、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业者,需要的是为华国商品开拓市场、争取资源的企业家。”

    江奕年纪毕竟还小,跟于密湖谈宏观视野还有点早了,于密湖果然没有回应。

    “所以我们的教育集团将加大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设计等学科领域的培训,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以及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法语等实用型工具的培训,为华国商品走向世界进行人才积累。而且我们将赋予管理者独立运作权限,以及一定的管理决策权。如果以后有机会,还可以登录资本市场。”

    江奕的话音刚落,秦东驰和谭昕的惊讶自不必言,于密湖也不由得开始正视他。

    一个如此年轻的人,却有着如此不凡的抱负,与众多留学外语培训机构的“短平快”、赚快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于密湖不得不相形见绌。

    大学、校长等词汇在华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承载着众多的期待,不是商业文明的大学可比的。

    “我还有一个问题,一个条件。”于密湖发现对方已经围绕着自己编制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他急于突围:“问题也是我刚刚想到的:如果按照你们的定位,教育集团的盈利就受限了。那么你们究竟是在追求什么?”

    “投资人在向大学捐赠图书馆和教学楼的时候,曾经起了两个名字:明理楼和开太楼。我想这里面可能隐藏了投资人的一些长期追求。”既然于密湖被引向了价值追求,江奕就继续给他一个“校长的追求”。

    果然,于密湖再次被深深地触动了,这是远超过自己想象的高度,值得自己尝试:“一个条件是指:我希望能够负责一个独立的市场,而且要有用人权。”

    当过老板的人很难降级为经理人使用,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为别人定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

    “可以先负责燕京和津门区域的出国英语培训,人员使用由你提出建议、集团行使一票否决权。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可以负责京津之外的机构,负责的培训范围也将相应扩大。”江奕这句话把于密湖和谭昕基本上并列起来,让谭老师一阵紧张。

    “这个出国英语培训和教育集团是什么关系?”

    “谭经理负责教育集团,其中就包括出国英语培训事业线。”

    谭昕这才松了一口气。虽然英语培训之外的内容还不少,可是新东方起码也有一个集团的架子了。

    “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那么我们愿意慎重地考虑一下合作事宜。”于密湖终于放弃了抵抗,认真地考虑着对方的提议。

    江奕等人也松了一口气。于密湖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接触后,就能转变立场、作出合作的表态,实属不易。

    于密湖也有一种被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样的感觉。原本只是出于礼貌才接待了对方的来访,可是没想到对方提出的建议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且为机构的发展找到了更加广阔的方向、更高的价值趋向。

    他亲自送江奕一行出来。这次江奕一眼就看到马路边的那两个电线杆。由于市政整洁需要,上面只有一些粉刷的广告,再无张贴的小纸条,显得干净了不少。

    在于密湖的江湖里,电线杆是他的第一步台阶。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电线杆和浆糊桶就是他翱翔于出国小众江湖的“那两把刷子”,让他成为留学时代的旧式网红。

    “这两个电线杆子可是我们的福星。我们学校最开始开业的时候,它可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于密湖看到江奕在盯着电线杆看,这不由得提醒了他的一些旧情。

    江奕知道于密湖的这个情结。在于密湖每次向学员的“吹牛”中,电线杆也是必须出场的一个主角。江奕也曾经搭上老于的出国快车,为GRE考试冲刺。

    “一定要保留下来,以后讲故事的时候肯定用得着。有他们的照拂,以后说不定就能一帆风顺。”江奕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调侃了一下于密湖的演讲。

    此前的于密湖也是个倒霉到家的人。除了三次高考之外,他还有大学读了五年、签证出国却遇到美利坚签证大幅度收紧等问题。也许是霉运都用完了,1994年后倒是一帆风顺,直到华国为了教育减负、促进人口增长为止,差不多有三十年顺利发展期。

    “江奕,这边的其他培训机构还要联系合作吗?”谭昕谈下了一个合作项目,可是她的疑惑却依然没有消除。

    “大同小异,先整合一个看看效果也行。”江奕难以解释自己为什么非要拉拢于密湖入场,只能拖一拖再说。

    于密湖用自己的激情把出国渲染成了一种信仰,影响着一个时代。江奕更想让他把半导体、互联网和数字化等也能快速地转变为华国的信仰,就像当年的逸仙先生为晚清的子民塞入共*和的理念一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