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来吃个晚餐 (第3/3页)
时刻,国际影响力可是非常大的一个指标:“我现在才回过味来,我们这些电视剧是不是都充当你们那些家电产品的先锋官了?” “我们也没想到,这是个意外惊喜吧。不过那些古装剧可没办法植入广告的,最多混个脸熟。” “里面也有我们鲁视的牌子,就算是给自己做做广告吧。下一步可以往粤南、星岛和印尼这些国家推销一下咱们的电视剧,那边的市场跟马国、泰兰差不多。”这一炮打响之后,于台长的胃口越来越大了,估计再过几个月就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只是江奕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东方文化圈和欧洲、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差异很大,有些文化圈连女人的脸都不能露出来,“世界市场”这个概念只是看起来才那么光鲜。 于台长说的进展让江奕想到了另外两个合作的电视台。 一是辽视那边合作的《东北人》情景剧,1994年初五开始播出,听到刘台长说一切顺利、只等明晚见真章,江奕才放心了。不出意外的话,“东北人餐厅”也将迎来一次机遇; 二是《孽债》电视剧将在申视播出,时间也是定档初五黄金时间。前世的这部方言剧曾经引发“万人空巷”,高居申城本地收视率榜首,并且多次重播、配音普通话后在很多省的电视台播出,相信这次也不会让人失望。 对于江奕来说,除了植入的产品广告之外,江奕还将会灌输“及早买房”的概念,并且为今年在申城的公寓开发扫清一些认知上的障碍。 毕竟现在申城的居住环境还是一如往常地脆弱。 17:30,杨书记到了,看到江奕却没有什么激动的表现,只是招呼了一句:“晓晴,怎么不认识你同学···江校友了?” “赵晓晴,你怎么过年还要分两个地方的?”江奕确实是大吃一惊,大年初四就能从老家赶到兰陵,这有些不科学,还是她根本没有回家? “江奕,我是觉得···这样也挺好,也完成了你交代的任务。”赵晓晴说的任务事关老杨,两人都懂了,只有老杨不懂。 江奕通过赵晓晴点拨李城的哥哥,再为杨书记的儿子提供了伦敦的工作机会。可是这件事情却不能让人觉得跟杨书记有关,所以只能藏着掖着。 “江奕,你和赵晓晴···你们多聊会儿,我去点菜了。”赵丽萍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就撤下了,她也和杨书记一样,处处透露着一些严肃。 “杨伯伯,你们过年还好吧?我这几天都在忙着出口的事情了,没去给你拜年,你别生气啊。” “还行吧,只是···” “江奕,姑父升任省里面的常委,差不多有门了。”赵晓晴或许是觉得现场气氛有些冷,一下子爆出来一个大热门话题。 江奕一下子就被这个消息镇住了:好家伙,两口子在这里一脸的严肃,原来是要触底反弹、制造惊喜效果嘛! 杨书记咧了咧嘴巴,像是极力掩饰自己的感情,不让江奕看到自己的得意一般。 “这里应该有酒庆贺一下···” “其实也没什么,不用喝酒了,春节期间也喝了不少。”杨书记摆了摆手,制止了江奕的冲动:“其实还要感谢你呀,江奕。今年我本来想再启动一期农转非的,可是民政局和劳动局说现在的潜力已经不大了,先消化一下前期成果再看看。没想到兰陵的城市化进展这么快。” 杨书记这种轻描淡写更是让江奕有些不适应:兰陵有了这么大的好事,老杨也有了这么大的喜事,他竟然能够忍住不喝酒? 难道是赵丽萍最近管得更严了?江奕想了想,估计也只有这个合理解释了。 赵丽萍点完了菜也返回来,坐在赵晓晴对面,把赵晓晴看得有些不自在了: “姑姑,你别这么看着我,都把我看得发怵。今年我可是获得了第二次文学奖的。” 赵丽萍却没搭话,转而跟江奕聊了起来:“江奕,你们···今年好像发了不少年终奖吧,这几天来品尝料理的家庭都多了不少,大部分都会聊聊年终奖发了什么年货、买了什么家电。” “发了两三个月的工资,效益比较好的还有发三四个月工资的。以后那些效益好的企业争取能够发到10-20个月工资的年终奖,让员工有个奔头。” 赵丽萍一听这个就吓了一跳,看向江奕的神情都不一样了:“你们一下子发了这么多钱,要是涉及几万人的话,岂不是要上千万块钱了?” “呵呵呵呵,怎么会几千万?”江奕也笑得不行,眼泪都快出来了:“赵阿姨,这可是涉及上百万人的,要是加上发的年货,差不多得有十个亿了。” “嘶!”江奕这个量级抛出了,杨书记和赵丽萍不禁惊呆了。 只有赵晓晴没有这个表情。江奕给她的惊喜太多了,不在乎多一次两次。 “怪不得今年的零售形势这么一片大好,光是你家就给这几个市贡献了这么多钱,要是按照你说的高能货币的话,岂不是能为本地贡献好几亿销售额?” “是啊,杨书记,吃你一顿晚餐不会让你亏本吧。”江奕戏谑地看着老杨,刚才这两口子摆给自己这么多的严肃,自己终于有机会呛他们一回了。 即使现在的人爱储蓄、不敢多花钱,可是春节期间一下子发了好几亿年终奖,对于当地销售额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 虽然这些销售额里面有很多都是在江奕家投资的商场、超市和企业生产销售,但是活跃当地市场的功劳还是少不了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