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7章 秦鹏失语了 (第3/3页)
“韩经理,我是综合处的,昨天就是我让办公室联系贵公司的。这位是我们高副司长。” “副司长?”韩成斌一听就懵圈了,昨天可没说这么高级别的领导要来呀! 高戬看了看对面四人,一个年轻的小伙吸引了他的眼球。 少年老成,对得上; 皮肤略暗,对得上; 个头较高,对得上; 有点儿自负,有待观察。 他主动伸出手来:“你是江奕吧?听好几个人说起你来了。” “领导好,我是江奕。” 一套寒暄后,江奕才明白这次“盲约”的由来。 原来是交行申城分行的李行长,也就是现在资产负债部的李副总推荐了江奕。 国债还在萌芽期、名字还是国库券的时候,江奕就向李行长推荐过“国债质押回购融资”方式,并且成功地为李行长带来了大量业务和存款,为江奕家获得了大额融资。 1992年国债实现线上发售、建立了二级流通市场后,以前的套利机会就消失了,所以江奕从那以后很少关注国债市场。 本来国债发售挺正常,只是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通货膨胀。 现在国债发售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可是票面利率不是由他们确定的。按照现行的票面利率,公众持有国债会出现巨大亏损。所以,国债发售再次出现问题,从公开竞价重新回到了行政摊派的老路。 交通银行的大股东是财政部门,每年有财政部门派出的资方代表到交通银行任职,这个渠道就是机缘。 “其实不只是李副总,你们学校经济系的教授也说过你的名字,所以我说多次听到这个名字了。” 看来江奕是猜对了。他们这次过来既不是考察业务,也不是调研,而是探讨国债发售的问题。 “这个是我们准备的一些经营方面的材料,您看我们就这样汇报怎么样?”韩成斌看着手上的材料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了,只是已经拿出来了,而且自己对国债这个领域也根本没有考虑过。 怪不得他们在通知自己的时候一再强调“江奕要出席”。 “这个材料准备得也很好,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不过我们也想了解一下现在企业的经营情况,面上的。”高戬虽然很想现在就听听江奕有什么好的招数,可是该走的流程还要走。 要不然一次讨论和调研就要变成“请教”了,而且对方是一个大二学生,传出去也不好听。 在耐着性子听了韩成斌的简单介绍以后,财政部门的几位访客不禁大吃一惊。 尤其是那个横空出世的票据交换中心,更是让高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为了避免很多麻烦,江奕将原计划成立的“票据交易中心”改成了“票据交换中心”,一字之差、差了千万里。 可是高戬却知道:不管是交易还是交换,英语里都是“EXCHANGE”,这个交换中心就是一个披着民间外衣的金融基础设施。 他不禁想起了几天前一位央行的司长曾经提到过的一件事:央行需要短期货币工具进行公开市场cao作,对资金市场进行微调。 那位司长本来是希望财政部门发行短期国债,国债司也觉得应该支持央行借鉴美利坚的国库管理经验、增加短期品种。遗憾的是,财政部门相关司局觉得发行短期国债兑付起来很麻烦,所以没有实现定期发行短期国库券的目标。 “你们的cao作模式就是收取会员单位发行的商业票据,然后再转售给会员单位,这样的业务量大吗?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的许可了没有?” 韩成斌准备的材料用上的不多,没想到只写了一个名字的票据交换中心会引起领导的关注。 不过这个事项正好是他在推动,倒是问不倒他: “我们问过央行,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转手,相当于一个中介公司,进行正常的工商注册登记即可,而且这样有助于培育商业票据使用理念,希望我们规范运营。业务量方面,暂时还比较小,因为会员也只有十几个、不到二十个企业。” 高戬听了总感觉有些不对头,可是又说不出是哪儿不对。 真的要是成立一个中介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收购一些商业票据,然后再买过出票人,这样的风险就是零。毕竟这个公司的股东就有这个出票人,中介公司股份就是他们的质押物。 而且每年十几亿、二十几亿的规模,在市场上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所以央行的确没必要大惊小怪地。 像是看透了他的疑惑一样,韩成斌又介绍了一下“票据交换中心”的风险管理方式: “中心对于每个股东都会给一个额度,在这个额度内的商业票据才能买入;今后还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比如哪个会员要是不愿意回收自己发行的票据,那么明年就没有额度了。要是他们出现了其他问题,我们会给他们打个折扣。 “票据真伪的鉴别方面,每个公司都会派出财务部门的人,也就是自己鉴别自己签发的票据。” 高戬等人这次是放心了,看来是极度谨慎的一种cao作,而且马上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一个协会,看来已经有人把关了。 只是他们没想到,当这个“票据交换中心”发动了各地的分支机构,并且大量扩充会员,情形会有多大的变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