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一章 根据地 (第2/2页)
的河西道,三郡一镇的人口加起来竟还不足二十万? 最可怜的就是威武。 威武原本领十县,但如今八县已空,只余两县:武威县领县二,姑臧户三百四十,魏安县户三百七十九,合三千一百六十三口。 这是三年前朝廷统计的官方数据,哪怕将隐户翻上一翻,也不足五千口…… 张掖稍好一些,人口堪堪过万。 酒泉也没好到哪里去,也就万把人。 因循汉例,魏制:丁口不足万者,县官不得称“令”。 所以这三郡的县官,全部都称“县长”…… 剩下的近十七万,全都聚居在敦煌。 也是因为敦煌是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商业极其发达。再加有军镇驻守,社会较安定。 如果非要举例,就如后世的深圳…… 之所以造成如今这般千万不见人烟之景,主因是自新莽之后到晋末,河西基本上就没休生养息过。 特别是三国时期,人口骤减,与汉昭帝时相比,几乎十不存一。 之后百多,也就是五胡乱华时期,河西相对安定,在前凉张氏和西凉李氏近百年的治理下,河西又繁盛了起来,人口近达百万。 之后又开始打仗,但死了多少不说,先看看抢走了多少。 376年,前秦灭前凉时:徒豪右七千余户,民万户于关中…… 403年,后凉国主吕隆举国降后秦:隆率户一万,随难东迁,至长安…… 最狠的太武帝,439年北魏灭北凉:徒士族及富户二十余万,于关中、平城…… 这样的抢法,就是把整个印度迁来也不够啊? 也是因为这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至北魏立国,原本已不足十万户的关中道,至今光是明户,就有近两百万口,比河西十倍还要多…… 不然奚康生哪来的底气,说流放几万口,就能流放几万口? 没全部坑杀就算不错了? 想到这里,李承志的心却凉了半截。 敦煌的那十多万想都不用想,除非他有直接与大魏开战的底气。 剩下的这两三万也已成了镜中月,水中花,分明已是指望不上了。 难不成他还能像太武帝一样,一城一城的去打,一城一城的去抢? 手里连人都没有,就算地再广,矿再多,又有什么用? 好在张敬之早有先见之明,留了后手。 眼下就看那流放来的乱民,能偷多少回来…… 造反这活,果然不是那么好干的! 李承志意兴阑珊的叹着气,一声呼喝,催着李睿等人继续续赶路。 …… 两日后,正午,表氏县城外。 难得的睛空万里,没有起风。若是往常,早有城民赶着牛羊去城外放牧,墙上的守卒也早已倚着城墙,打起了瞌睡。 但今日,城门早已紧闭,成外别说人,连鸟都不多见一支。正东的城墙上立着百多个守卒,个个执刀引弓,紧张而又忐忑的看着城下的那队胡匪。 绝对是胡匪……毡帽、皮袍、满头乱发、胡子拉茬、骑术高绝、来去如风…… 只有百多人,但马却足有两百匹往上,而且匹匹都是高头大马…… 只有卢水胡千帐以上的部落,才能凑出这么多的骑兵。 就是不知道是从南边的祁连山上下来的,还有从北边的合黎山后翻过来的? 李松激动的都快要叫出来了。 正当他们一愁莫展,不知是继续游荡着抢下去,还是找处山林占山为王,李承志就赶来了? 真是老天保佑…… 心中虽万般激动,但不管是李松也罢,还是立在另一侧的李亮和皇甫让,都像是连大气都不敢出。 不知是不是连日赶路而疲惫不堪,他们竟看到郎君的眼中泪花…… 李承志看着眼前的雄城呆呆出神。 即便全县民不及五百户,丁不足三千口,但眼前这城,绝对称的上雄城。 城墙虽然是夯土所制,但墙高足有六丈以上,宽广近十里,看起来比泾州城都要宏伟? 只因百年前,这里还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北凉的国都。 再过一千五百年,县城已移至往北十多公里的黑河南岸,但古城遗址仍在,七八米高的城墙和烽火台还立着好几截。 城内文物贼多! 两千年左右盗墓成风,李承志印像太深:两个堂叔受雇去盗墓,听说也没挖出多少东西,只挖了几只陶器。 老板没给他们分钱,他们也没好意思要,一个分了只陶盆,一个分了只陶罐。 全长的黑不溜秋,一点都不起眼。本着废物利用的心思,陶盆拿来喂鸡,陶罐装了茶叶。 直到老板在边境被抓,供出两人后,他们才知道,那两件黑不溜秋的破烂玩意,哪一件都能卖个两三万美金? 两千年左右的两三万美金…… 一个七年,一个六年…… 自己的家就在这往东十公里的地方,老爹老娘已近六十,怎么劝都闲不住,家里还种着四十多亩地,养着七八头牛,五十多只羊…… 再往北七八公里就是弱水,后世又称黑水、黑河,一百年后的唐三藏,就是横跨这条河,去印度取的经,也就是西游记里的那条通天河。 后世,黑河边上建了一座湿地公园,还修了一座唐僧四师徒、白龙马等乘着大鳖过河的石雕,足有十多米高,声称此处就是晾经台。 两个侄子看了西游记以后,天天闹着让李承志背他下河,去找那只千年老龟…… 想着想着,李承志已是泪流满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