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 迤逦北行赈饥民(一) (第2/2页)
一万两千名天德军将士,还有一百万石粮食和十万石物资。在未来三个月内,趁着东南风,我们还会运输四百万石粮食,以及一百万石辎重物资。登州将是最大的中转仓,仓储工作必须要做好,防火防盗防潮,丝毫马虎不得。” 呼延庆听到这么多的粮食和物资,吓得目瞪口呆,这位探花驸马打仗的方式也太壕了吧,难道想用钱粮堆死辽军吗? 刘伯阳还在继续布置任务,他指着地图两个地点说道:“除了界河入海口北岸的大沽城(塘沽),我们还要在滦河入海口东岸修建一城,叫做平卢城。计划已经出来了,分别动员运输船队的一百六十艘和一百二十艘海船,在巡航和护航舰队护卫下,分别一次投放六千和五千兵力,以及一万五千和一万名工程兵。” 除去呼延庆,在座的人都知道,这工程兵就是经过编练的淮东乡兵,能修能打,比一般禁军还要好用。 “兵部,现在大沽城和平卢城都在辽国境内,我们贸然犯境修城,怕辽国会奋起反击。” “夏都考虑得没错。别看现在辽人被金人打成了狗,但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我大宋。我们修建大沽、平卢两城,他们肯定会找茬的,但是我会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理由。” “理由?末将愚钝,不知兵部指的是?” “夏都,现有燕京所在的辽国南京道应该有不少灾民吧。” “回兵部,自从辽金在辽东连年混战,辽东一片涂炭,军民纷纷南逃。去岁金军连克辽国上京等地,又有十数万军民涌入燕京府和平州。辽主此前就用以粮食招募了辽东数万青壮,编为怨军。而这两三年,北方水旱灾不断,收成不好,加上辽金争战数年,民生凋敝,燕云十六州也是如此。从去年开始,燕云十六州似乎发生了大饥荒,数十万百姓四处乞活,甚至有不少人冒险泛海至滨州、登莱州求活。” “这就对了。我大宋中原上国,秉持礼教,官家更是以仁德恩泽四海,所以我修建大沽城和平卢城,就是为了活命百万燕云百姓,代官家赈济灾民,发放救命粮。而且这些行为都是大宋仁义商人,如阳明商会和永利商会感召官家仁德,自愿自发组织而来的。属于民间行为,与我大宋官府和官军毫无关系。那些持械青壮都是护卫,饥荒之地,人心惶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能够顺利发放到灾民手里,有所保护是正常地,诸位说是不是!” 呼延庆都听傻了,只知道跟着众人一起点头。 “当然了,缺粮食的辽国愿意用真金白银购买粮食,我会睁只眼闭只眼的,毕竟无论在那里,不遵军令,走私谋利的小人都是有的。” 呼延庆听得目瞪口呆,你这样做,已经不能用sao字能形容了。 刘伯阳一声令下,宣和二年七月,四百余艘海船自登州出发,搭载数万士兵和工程兵,分别在界河口北岸和滦河口东岸登陆,然后在早就勘探好的地址,按照早就规划好的图纸先修建木栅栏围墙和营寨。一个月过去,两座以木栅栏为主,配有哨楼的要塞屹立在界河以北和滦河以东。但是修建依然不停,工程兵就地采取泥沙、碎石,再配合源源不断从东兴岛运来的水泥钢筋,到宣和三年初,两座方圆十里的雄城和外围数座要塞城堡陆续建成,里面有粮仓、军营、居住区,还有码头和修船厂。 同时,两百余艘大小内河战船和快舟被海船从两浙、两淮等江河护送到了大沽和平卢两城。然后开始溯界河、桑干河、滦河而上,巡哨河面,并传文辽国燕京、平州各地,说大宋官家仁德,闻得辽金两国交战,上百万百姓遭难,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心痛之下夜不能寐,故遣阳明商会、永利商会调集大批粮草至界河、滦河河口,赈济灾民。无论何地人士,无论男女老幼,只要去了那两城,都有一口饱饭吃。 消息传开,宋、辽、金三国朝野都惊呆了,暂且不提三国朝堂如何议论,离得近的灾民们先跑了过去,到了以后发现,真的有粮食吃,还能提供窝棚居住。 消息得到证实后,燕京、平州等南京道各州县饿得双眼发绿的灾民们,纷纷涌向大沽和平卢城。不到一月就聚集了二十余万人,而且还有数十万灾民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两城用去。到后来,各州县的百姓也开始向两城逃亡,军队也开始动摇。不仅辽主组建的辽东怨军跑了不少,连四处抽调征集的正规军也出现逃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