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六章 迤逦北行赈饥民(二) (第1/2页)
辽主天祚帝耶律延禧气得半死,当即要派兵踏平大沽、平卢两城,却被众臣劝住了。 枢密使萧奉先劝道:“陛下,有传闻金宋两国密约攻我大辽。宋人懦弱,贪婪而惜身,今以民间商队名义赈济灾民,无非是一想收揽燕云军民之心,以待金军压境时坐收举降之利;二是想趁灾贩粮,图谋重利而已。陛下何不将计就计,一来可以借宋国粮草安抚数十万饥民,二来可以花费金银悄悄购买粮草,即可用于抵御金人,又能以厚利稳住宋国,使其不贸然出兵。虽然宋军不堪一战,但一旦出兵,我国总得要派兵去监视威慑。现在抵御女真人的兵力已经远远不足,不能再分兵了。” 萧奉先是耶律延禧最信任的宠臣,而且他这番说辞,真的非常有道理。昔日庞大的辽国只剩下中京、南京以及西京等地,主力在这几年的战事中被打光了,百年积蓄的物力也被耗费一空。现在兵无斗志,仓无斗粮,人心惶惶,内外交困。 眼下,从原东京道和中京道逃入平州、燕京的流民,还有这两年南京道因为“受灾“而变成灾民的数十万百姓是最大的问题。国库都能跑老鼠了,连各军的军粮都已经无法正常供给了,哪里有粮食去喂这数十万流民和灾民?没错,贵族宗室都富得流油,还有南京道各地豪强们手里可能还有部分粮食,可现在这个时候谁愿意掏出半个子来?耶律延禧东拼西凑,筹集了些粮食,用来赈济流民和灾民,可是杯水车薪,根本不顶事。现在来了个宋朝的傻子,居然要赈济灾民,真是傻到了极点。 这样的傻子为什么要赶走呢?萧奉先这番话真实的意思就是如此。 这时,皇子晋王耶律敖卢斡站了出来,拱手劝道:“父皇,宋军此举用心险恶。一是用赈灾收买了数十万流民灾民的民心,进而动摇了南京道诸州军民之心。一旦事急,恐有变故动乱啊。二来,如果放纵不管,宋军就在我南京道腹地筑有要塞。一旦金军北攻,宋军以此为基地出击我军侧翼,遥相呼应,那就危险了。所以儿臣建议,趁着金军休战之时,整顿兵马,逐宋军下海。” 耶律余睹和耶律大石等人附和道:“晋王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 耶律延禧一时犹豫了,他看了一眼萧奉先,又看了一眼耶律敖卢斡等人,神情踌躇。 这时汉相李处温接到了萧奉先的眼色,出众拱手道:“陛下,当务之急是筹集粮草,充实城防,抽调青壮,编练成军,用于抵御金军。女真人狼子野心,暴虐无德,不以安民为先,肆意开战。据悉金兵因战马流病暂且退兵后,正在秣兵厉马,来年春天必定又要南下犯境。时间紧迫,臣下实在筹集不到如数粮草,还请陛下恕罪。” 耶律敖卢斡不由暗骂一句,狗汉贼,心思真多,弯弯绕绕说了一圈,把自己刚才的劝言全部化解了。现在辽国上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抵御金人的进攻,宋军,还真不放在心上。李处温刚才一席话,把辽国最大的困境点了出来,直接言明现在要是不筹集粮食,安抚好数十万饥民,南京道就要乱,到明年开春,金军打过来,全部完蛋。还不如睁只眼闭只眼,让宋军打着商队旗号赈济灾民,反正他们的战斗力也就那个样子,相信玩不出什么幺蛾子来。一字不明说,却比打着锣告诉父皇还要管用。 耶律敖卢斡还想反驳两句,耶律延禧一挥手道:“李相说的有道理,就先这般处理。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加固中京、南京等诸城城防,征集青壮,编练军队。李相,你派人去试探下,看宋人能不能卖粮食给我们?” “遵旨!” 散朝后,耶律敖卢斡叫住了姨父耶律余睹和耶律大石,邀他们回府密谈。 “姨父,大石林牙,我总觉得宋人在界河口和滦河口修筑两座城,用心不良。” “晋王殿下说的没错。事出反常,必有原因,我不相信宋人会这么好心。”耶律大石直言道。 “没错,大石林牙说的没错。听说宋军的主帅是那位探花驸马,我们对他了解的不多,不好捉摸他的用意啊。”耶律余睹点头附和道。 “探花驸马,我只听说过他的诗词,为苏学士之后一时绝冠。还好像听说他剿灭过海贼。”晋王耶律敖卢斡皱着眉头道。这几年,辽国君臣被女真人搞得焦头烂额,没有太多心思关注南边的宋人,顶多传唱下传过来的新词,听听八卦而已。 “殿下,元帅,臣下倒是注意过探花驸马。当年我听过他的‘气吞万里如虎’绝词之后,就找人打探过他的消息。此人十八岁中宋国的探花,授昌国知县,带着一伙乡兵击败了攻城陷地的海贼,收复了昌国县城。后来又继续清剿海贼,据说斩杀上万,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