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0章 君子喜庖厨 (第2/2页)
开始就开个好头。否则的话,一旦被竞争对手依样画葫芦,极易功败垂成。 这几天下来,他从市场买来的东西,便是为了探索改进的可能。他要做的可不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改进,而是对当前饮食习惯的颠覆,所以必须要谋定而后动。 比如说他买来的“釜”,也便是这个时代的铁锅。当然,釜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做饭的灶具。 它从鼎进化而来,已经脱离了鼎的平底形成圆底,不但可以进行蒸、煮、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煎”的功能。只是饮食上还是多以蒸煮为主,“煎”很少见到,更别说“炒”了。 便如曹植在《七步诗》中所写: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之所以多用来蒸煮,实在是因为釜壁太厚,还未脱离鼎的特点。 所以在钻研釜的过程中,他去过不少铁匠铺,观察铁匠的打铁手法以及锻造特点,看看能否打造几口薄皮铁锅。一旦薄皮铁锅能够打造成功,也便意味着他可以进行“炒菜”的探索。 再比如,买来石磨便是想看看当代的石磨磨出来的五谷是什么样子,是否有具备改进的可能。 毕竟小麦虽然种植面积与日俱增,然而大家日常主粮还是“稷”,也就是高粱。并不是因为高粱有多么高产,而是小麦太难磨皮了,弄出来的面粉往往会与麸皮掺杂在一起,口感并不好。所以饮食花样也不够多。 后世的“面条”,这个时候叫做“汤饼”,便是将小麦面粉用手扯成条状用清水煮,口感可想而知。还有就是豆腐,相传豆腐乃是由前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然而他吃过这个时代的豆腐,在口感上有股涩味,更多是沾着rou酱生吃,要么便是切成块状做“羹”,完全没有是后世那么多花样。 再比如“黄豆芽”、“绿豆芽”、这些后世常见的蔬菜,在这个时代根本见不到。哪怕有人无意中得到发芽的黄豆绿豆,也往往将之当做果腹的东西。 可以想象,一旦在冬天培育出豆芽,会有多受欢迎。这种后世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菜式,极有可能打入权贵之家。 如此等等,他一方面游览洛阳,一方面在家中鼓捣,他要在“正旦”那天,做出一顿让全家人惊讶的宴席。只要这次实验足够成功,也便意味着他的酒楼计划成功一半了。 都说“君子远庖厨”,开始的初衷是,君子有仁者之心,不忍心见到厨房中有杀生行为,而作为“人”又不能不吃rou食,只好远离厨房,来个眼不见为净。 时间久了,厨房也变成了下人的专职之地,大户人家的子弟很少会进入,因为这毕竟是有失身份的行为。所以当张韬出现在厨房中时,着实让一众下人惊奇而又惊慌。 惊奇的是,作为家主的宝贝疙瘩,三公子如何便来到这污秽之地?惊慌的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一旦烟熏火燎地影响到了小公子,未免会受到管家的责罚。 “你们继续,我只是过来看看。” 无奈之下张韬只好出言安慰了厨房中的众人,抬着手示意他们不用管自己,这才让下人们止住慌乱。他四处打量着,张府的厨房虽然算不上豪华,常用器具也是一应俱全。 比如说灶台,此时的灶台已经无限接近于后世。若说唯一的区别,那便是锅圈是一个圆形的向上隆起的小型圆圈。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炊具的不同。 后世主要是铁锅,所以相对地灶台上的锅圈也比较大,用以托住锅底。无论是蒸煮还是煎炸亦或者烹炒,一口铁锅足矣。但是铁锅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普及。 而此时的炊具,如果是“蒸”,用的炊具名为“甗(yǎn)”。【不知道长什么样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商妇好青铜三联甗”】 它的下半部分叫做“鬲(lì)”,上半部分叫做“甑(zèng)”。用的时候,将鬲放在锅圈上方,里面放满清水,然后再将甑放在鬲的上方,里面放上需要蒸的食物,再盖上盖子。只要在灶台里点火进行加热,鬲中的清水形成蒸汽进入甑中,到了一定时间便可以吃上蒸熟的食物。 “甑”是陶制的罐子,底部烧制的时候便留下一排排细密的小孔,架在鬲上,用以接受蒸汽,与后世的蒸笼相似。 而如果需要“煮”,“甗”就派不上用场了,只能将之换下来,换用“釜”或者“镬(huò)”。釜与镬比较类似,都是圆底的炊具,有的有脚,有的没脚。二者的区别是,釜往往在外面中间制作出两个对称的铜环,而镬则大多在上方保留对称的两耳,中间留有孔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