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那场战争_一百八十四、什么也不能阻挡我回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八十四、什么也不能阻挡我回家 (第2/3页)

相互往来。特别是越南在战争后,经济严重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本来就不高,到现在,几乎到了无饭可吃地步。眼瞅着自己的亲戚就要饿死,所以无论哪些是姥姥家的,还是爷爷家的村民们,总想弄点好吃的,过境来给自己的外孙或孙子吃,因此,便想出了在这里拉条缆绳好过江的主意。

    当时的越南『政府』,既然看到他的村民得到了好处,只要不是通敌,不跑到中国那一头,他们也就不管,对这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让自己太穷了呢!但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还是在江边设了哨。

    既然越方没有阻止,中国一方就更不多话了。一个泱泱大国,还怕几个越南老百姓吗?就是过来几个特工又能怎么样?于是,也没有阻止附近村民来往。

    因此,当李森知道吴江龙他们要回国时,首先判断的地点就是这里。这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这么长的边界线,吴江龙去哪过境不行,偏偏选在这。其实,这不是他选的,是歪打正着,瞎猫碰死耗子,碰上的。而李森呢!他也不知吴江龙从哪回来,但根据我军轰击敌人的炮火位置,他估计吴江龙回来这。

    两下里就这么一碰,还真就来了个杠上开花,巧的不能再巧了。

    李森见有人渡江,便命令所有战士架枪做好准备,掩护渡江。

    突然,李森从望远镜里看到有越军从丛林里冒出来,心知不妙。这要是让敌人看见吴江龙他们,那不就全毁了嘛!于是,急忙命令手下人开枪,想用强大的火力压制住敌人。

    顿时间,一个排的轻重火力一齐朝敌人开火。

    对面是丛林地带,到处有树木遮蔽。光凭这些子弹,根本就阻止不了敌人。因此,李森看见有敌人钻出树林,正要往吴江龙方向靠近。

    李森这个急啊,后悔出来时没有把迫击炮班带来。这要是带上迫击炮,几发炮弹过去,不信龟儿子们还敢出来。没有炮火不行。如果没有炮火压制,越来越多的敌人就会冲出丛林,再一次将吴江龙他们包围。都到了江边了,眼看就要过境,怎么能眼瞅着自己的弟兄死在敌人手里。于是,李森开始通过电台向团里联系,请求炮火支援。

    李森抱着话筒,匆忙向止级汇报,并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武良夫带着仅有的部分人员从山顶下来后,沿着吴江龙他们走过的路线一路追赶。虽然路很难走,但毕竟有吴江龙他们开出的通路,这样走起来,要比吴东龙他们好多了。所以,他们前进的速度很快。

    当武良夫带着人赶到这个山梁上时,正好看见冬云和夏凤国、杜春生三人渡江。他本想命人在山顶上开枪。但这里距江面太远,威胁不大。于是便命令手下人穿过这片丛林向江边靠近。

    敌人没成想,一出来,便遭到李森他们的阻击。

    武良夫顿时便大吃一惊,“中国的联系方式也太快了。怎么对岸都有了准备。”这一下,更增加了他要消灭小分队的决心。

    “躲过对面子弹,『摸』过去。”

    武良夫不甘心让小分队就这样溜掉,所以他要在最后时刻把小分队阻住,就是逮不回来,也要个个消灭掉。

    没想到,他们从林子里一出来,不但受到对面的袭击,而且在山下草丛中还有人向他『射』击。看到下面有中国军人,武良夫不但不恼,而且开心地笑了。既然下面有中国小分队,那就说明渡江的仅仅是一部分,这就更增加了他要全歼小分队于江边的决心。

    “同志们,北寇就在山下,一定要把他们堵住,绝对不能让他们跑回中国去。”

    武良夫就是不动员,这些敌特工们还不依不饶。经他这一鼓动,更增加了这些人的胆量。于是,便有几个敌人顶着弹雨,不要命地向山下冲击。

    敌人一出来,对岸李森便命令部队集中火力,消灭『露』头的敌人。在这个时候,他不能眼瞅着吴江龙有任何损失。

    很快,李森与团炮兵联系上,请求炮火支援。

    轻武器奈何不了林子里的敌人,可大炮就不同了。不管你有多少大树挡着,只要没有一尺厚的钢铁,仍然能把你炸个稀巴烂。

    一时间,我军炮弹飞了过来,“呜呜”怪叫着落到林子里。顿时间,丛林内炮火连天,火光四贱,烟雾飞腾。也不知有多少敌人被炸着,反正林子里是一片哭爹叫娘,『乱』让『乱』叫。

    这时候,武良夫不知躲到了什么地方。但是,到了关键时候,他这个特工队长还真不是吃素的,不但没带着人跑回去,还把敌人的炮火也引了来。

    李森他们正看着敌人被炸的不敢『露』头,稍稍有撤退迹象时。突然,在他们头顶上也飞来了炮弹。紧接着,李森他们埋伏的地点同样受到了敌人炮火攻击。一时间,他们这片丛林也纷纷燃起大火。

    敌人这一炸,也把李森他们炸懵了。战士士们只好就近找一些能躲藏的低洼处,和能够躲避炮火攻击的土坎、石洞之类的藏身之地。

    在林子中对峙的双方都受到了炮火攻击,一时间,谁也顾不得吴江龙和贺晓了。

    吴江龙一看时机来了,连忙招呼贺晓,“贺晓,过江。”

    此时,冬云、杜春生和夏凤国三人已经接近了江岸。

    这条缆索到江对岸时,由于受江岸的影响,突然升高。在它的末端,竟然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