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真龙之五代工业指南_129.风帆战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9.风帆战舰 (第1/1页)

    “哇!这船的桅杆真高!帆布也是全白色,跟我之前看到的船帆完全不一样。”经过两个多月的建造,革命军第一艘风帆战舰终于成功下水,姜明便带着孙皓到船上参观。

    经过上次“见血封喉”事件后,孙皓这段时间一直在学校好好上课,极少出去玩,平时又常向姜明请教问题,所以数理知识掌握很多,远超同学的水平。就算孙皓近水楼台先得月,数理知识比别人丰富,见到新式帆船也像好奇宝宝似的、问这问那。

    革命军的第一艘风帆战舰的排水量为250吨,全长约30米、最大宽度7米、吃水深度3米,长宽比为4.3:1,整体设计与18世纪英国的风帆战舰相似,长宽比介于17世纪西班牙的盖伦船和19世纪美国的剪式快帆船之间。

    关于风帆战舰的船体结构,姜明也是经过多番权衡、考量,才最终选择英国的风帆战舰做为范本。西班牙的盖伦船长宽比一般为3:1,船的容量大、装载量高,但船速较低。美国19世纪发明的剪式快帆船采用了6:1的长宽比,船体较窄,水中受的阻力较小,但风帆的面积有增无减,因此速度达到恐怖的每小时25公里。

    综合考量后,姜明发现盖伦船很适合用作武装商船,商人更注重船的装货量,船的速度倒是其次,在甲板上装备少量的大炮就能防备少量的海盗;剪式快帆船适合用来通邮和通航,可以发挥剪式帆船的速度优势;长宽比在4与5之间的英式风帆战舰,则是相对中庸的选择,既有不错的速度,又能装载足够的武器、补给,用作战舰恰好合适。

    姜明一边给孙皓讲解战舰上的布置,一边启发性地提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这艘帆船要用尖底设计?而你平时见到的船是平底”

    “应该是顶底船的阻力小、速度快吧?”孙皓住在督军府,力学知识接触的多些。

    姜明点头示意,补充道:“海面的风浪远远大于江河湖泊,因此需要提高船体的吃水深度,太过方正的平底船便不适合在海上行驶,而尖底船既可以提高船体的吃水深度,又可以减少海水的阻力,因此适合作为乘风破浪、远航万里的海船。”

    尖底船本来要到宋朝才发明出来,由于宋朝失去了丝绸之路的通道,被迫向海上拓展贸易,聪明的先人们发现平底船在海上航行吃水太浅,稳定性不足,所以发明了尖底海船,姜明的到来,只是将它的出现稍微提前了一百来年。

    在帆船里外转了一圈,姜明随口问道:“小皓,这艘船怎么样?是不是与众不同?”

    “嗯。”孙皓点点头,说道:“我和jiejie之前住的海船,船舱都分隔成好七八部分,可是这艘船好像没加上这种隔墙?”

    小伙子观察的还挺仔细,姜明心道。水密舱确实是中国古代航海伟大的发明,欧洲直到十七、十八世纪才引入到造船工业中,直到后世仍在沿用“水密 龙骨”的船体设计。但是姜明可不是某点上的小白作者,造船必加水密舱,根本不考虑它的适用性。

    水密舱最适合应用在货船上,货物搬入水密隔舱中的客舱后、便不需要继续管理;而军舰会有水手、军官随意走动,特别是军舰,军官要在各层甲板上来回指挥,水手和官兵搬运物资,水密舱便显得碍手碍脚。

    当然,这也跟古代水密舱的技术缺陷有关,由于密封技术不足,古代的各个水密舱之间并没有舱门相通,自由开关的门板在古代无法保证密封,水密舱只能通过顶部的甲板口与外界相通,而后世的舱门不但能自由开和关,还能保证密封。

    另外,古代出现密封舱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船体的龙骨拼接技术不足,肋骨铺设稀疏,而船的两侧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了弥补两侧船板抗压不足的缺陷,便增加了横向的水密隔墙。

    革命军的风帆战舰的肋骨用水汽蒸过后,具有整体性弧度,加上排布紧密,抗压能力非常强,加上各层甲板给予的横向抗力,船体非常坚固。所以,欧洲的风帆战舰都是在船体的厚度做文章,应对敌方火炮,只在运输舰上引入了水密舱设计。

    水密舱适合运输类的船体,中国古代的楼船、福船、宝船等本质上都是运输类,海战和水战最终靠射击、火攻、跳帮等方式决定胜负,所以水密舱的作用很大。火炮引入到风帆战舰后,两侧甲板开炮对射的模式成为主流,水密舱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但是到了现代,由于密封装置越来越先进,水密舱又重新进入海军的视野。

    姜明给孙皓耐心解释了水密舱的原理、应用后,最后道:“遇到难题,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咱们的风帆战舰坚固耐用,为了指挥方便,直然要舍弃水密舱。但是将来制造的货船和被给船,又会重新加入水密舱的设计。明白吗?”

    “明白了。”

    姜明满意地摸了摸孙皓的头,问道:“想不想随姐夫乘这艘船出海转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