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大亨之电影教父_第九十四章 谋事在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谋事在人 (第2/2页)

的态度,要对得起我们所从事的工作……”。

    陈永仁对众人讲述了很多通过未来变化总结而来的意见,叫很多人茅塞顿开,他此前一番言论早已让众人心服口服,对此都是悉心听取,仔细斟酌,对于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更是充满了希望……

    期间崔寳珠倒是讲了个与内地接触的想法或者发展的想法,陈永仁觉得接触可以,发展却是暂且不提,他心里清楚内地影坛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短期内绝对是无可逆转的。

    “为什么?据我所知,《少林寺》1毛钱的电影票价却有近2亿的票房,这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崔寳珠感到奇怪。

    “《少林寺》可能是最后的辉煌了!”陈永仁叹道。

    他清楚此时内地观众和影院之间的亲密程度,电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都一度登峰造极。这固然得自“特殊时期”前七年的文化匮乏,但也是得益于当时极端低廉的票价和社会主义体制下覆盖全中国的放映系统:农村电影放映队、电影乌兰牧骑、摩托车送电影下乡等等。

    事实上,即使未来的票房大赢家,在实际的观众数上也无法与此前的盛况同提并论。也就是在这个短暂的黄金时代里,中国电影的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相继登场。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的急剧变化,意识形态的整体坍塌和社会价值观的分裂,电影和观众的亲和度越来越差。

    1983年始,电影体制改革提上议程,制片厂与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制片厂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制片厂的内部制度、电影的审查制度等等复杂且纠结的问题,伴随着始自1983年每年7%到15%的观众流失,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张。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情况,因为中间离牵扯过大……

    “政治这东西,尤其是内地的政治,咱们碰不得……”陈永仁解释。

    而且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影观众流失会越来越大,香港还好说,内地却是在短时间内没有希望,有了电视机,还有几个人愿意花闲钱进电影院?

    “总之,投资大,利润小,这生意暂时不做也罢!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内地刚刚开放,政治上还一国两制呢,更别说生活了,咱们年产200部电影,内地愿意引进的恐怕不超过10%,这10%里的90%还是左派电影公司的;所以,十年之内,海外市场在是重中之重……”。

    陈永仁讲了很多,他不忌讳有邹闰发、曾国荣这样的“外人”,阐明了自己的规划与传奇的发展之路,对香港以及其他地区电影的看法,还有对未来的“判断”……

    “雄哥,清云、震宇他们最近怎样了?”。

    酒席已将结束,众人都是打道回府,准备消化一晚的所得,陈永仁与张蔓钰一程准备走时,却发现席间未曾言语的林子雄与他顺路,便一起载上了车。

    林子雄未来一度是香港影坛的“头号反派”,《英雄本的》的大哥成便是他的巅峰代表,记忆中其后的表现虽然未有突破,演技却也是中规中矩,让人印象深刻,陈永仁有心将其如许**一样,打造为“传奇”的“五官”群英之一,犹如林雪对银河映像一般。

    “说来惭愧,虽然参演了陈先生的《两杆大烟枪》,电视台有段时间也特意栽培我们,结果却只有柳清云有些样子,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都是不成气候!”林子雄叹气道。

    陈永仁呵呵一笑,金鳞化龙还需经过龙门一跃,时机未到便强求不得,《两杆大烟枪》是一个故事型的电影,走的是套路,对演技的要求只是寻常,当初盖里奇找得便都是一干新人,平常的影视剧却不一样,怎么能混为一谈?

    “说来还要感谢陈先生赏识,让我担任《英雄本色》的重要角色,还愿意签我进你的公司……”。

    “没什么,本来就是属于你的!”陈永仁随心一笑道。

    “陈先生说什么?”林子雄觉得奇怪。

    陈永仁没有回答,转而说道:“你和清云他们都是一起共过事的,即便现在路走的不一样,也需时常走动,不要断了交情,难得大家有缘走到一块儿!”。

    林子雄虽然觉得陈永仁三两句话里总透着古怪,却也应声附和,不只因为其是自己日后的当家老板,更因为今晚的一番见识,陈永仁年纪虽比他小,眼界与才华却让他心服口服,比初见之时普通的共事之谊更多了几分尊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