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4章:无微不至的关怀 (第4/5页)
,她说,能啊,然后给我秀了一下无名指的戒指。 “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从来就不是概率事件。你要做的,是先遇见你自己。” 我笑了一下,突然有些释然了。 是啊,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却没人愿意改变自己,成为合适对方的人。 其实这个朋友的感情我是一路看过来的,她和爱人磕磕绊绊很多年,中间有好几次争吵我都觉得他们要散了,可是他们还是携手走到了婚姻,靠的正是不断的沟通与磨合。 在她的身上我明白了,好的感情都是能够自省的。 在与爱人相处的漫长岁月里,我们都在所难免会触到对方的雷区,自己身上的刺也会不小心扎到对方。 但我们在一段争吵或者矛盾过后,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向对方袒露心事,直面脆弱,也相互理解。 做到这一点的话,两人的相处只会一天天更好。 事实上,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互相迁就的两颗心。 两个人能不能走到最后,能否长久的在一起,完全取决于你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又做了什么样的改变。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在恋爱一段时间后,会觉得对方哪哪都看不惯。 真的是对方变糟糕了吗,其实也不是。只是两个人相处久了,这些细节就容易放大了。 说到底,会产生这种感觉,还是两人缺乏沟通,缺乏与对方一起变好的耐心。 很多时候,你觉得他不够懂事不够好。 但你想啊,他也是第一次和你谈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关于爱情,关于你。 真正的爱人不是你拣个大便宜,不劳而获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你要给他时间,让他学会如何爱你。同样,你也用更好的方式去爱他。 很多情侣都不知道感情是如何变淡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当心里出现隔阂和埋怨的时候,却从来不对对方谈起。 事实上这种在爱里的沉默,才是对爱最大的伤害。只会让对方的缺点进一步扩大,直到毁掉两个人的关系。 没有谁天生就适合到足以共度一生的,即使是一点灵犀的爱,也并非无师自通。 绝大部分惹人羡慕的爱情,都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凭借两个人不断努力,不断磨合变好的。 比如她不喜欢我熬夜,我就不熬夜。不喜欢我总玩游戏,我就少玩。我不喜欢她小气,她会逐渐懂得体谅。不喜欢她太瘦,她会和我一起吃rou。 爱情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要同步的爱和前进,如果是一个人的努力,那就只是徒劳。人无法学会改变,跟谁恋爱都不合适。 在我的心目中,最合适的两个人,应该是互相赋予的。 刚开始相处的时候,的确会因为性格和生活方式产生一些争执。这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都是和对方的缺点过日子。 但到了后来,他接受你的不完美,你也看遍他的瑕疵。在认识完整的对方之后,你们依然愿意长久又深情地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把婚姻过成恋爱的样子。 所以你要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会为你改变,会为你放弃一切为爱情设定的条条框框。 你为他妥协,他也为你心软。 在他一天天努力变成好丈夫的同时,你也在一天天变成更好的妻子。 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爱情。 大多数坏人都是被好人惯出来的,渣男从来都是针对好女孩而言的,丈夫多次家暴都是妻子一再忍让所致的,碰瓷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好心人太多了…… 这个世界最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好人总是比坏人承担更多。 老人摔倒你好心扶了一把,他说你把他撞倒,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你澄清了自己,他低头承认个错误。 乞丐行乞你好心给了钱,他转身掏出一个iphone7,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你知道自己受骗了,说以后也不相信这种乞丐了。 然后这些人转身再骗下一个,而你却以后都不做好心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可能就得不到帮助了。 核心原因其实就是:心怀不轨的人,没有得到真正的惩罚。对于厚颜无耻的人,最不能说的就是人情。 对少部分人专政,就是对大部分人保护。 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渐行渐远的?信任的成本太高,背叛的代价太低。 志同道合时的无所不谈竟变成分道扬镳时的“威胁资本”,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要用秘密去交换一个朋友。 需要抱团取暖时能为同伴两肋插刀,利益使然时却能对簿公堂,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商场上无真正的朋友。 浓情蜜意是都在想修了多少辈子的福分今生才能遇到ta,割席离座时我们在抱怨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辈子才遇上这么一个人,于是我们感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因利聚而来,必会因利尽而散,这好理解。真正令人心寒的是,满腔热诚换来的只有欺骗和背叛。 不论何种关系,只有一方在过程中有了歹念,另一方付出再多结果都只会是零甚至是负。这段关系也从这种念头的产生开始就注定走向衰亡了。 人这种生物,一念生,万恶作。而可怕的是,这种歹念是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 有些人能控制自我欲望,而控制不了甚至越陷越深的人就要靠规则法律去制裁了,在这些人面前,收起我们那些无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吧。 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孩格蕾丝为了逃避歹徒追杀,流落到一个偏僻小镇上,镇上居民见她可怜,便收留了她。起初格蕾丝帮镇上的人们干一些农活以换取食宿,大家也像对待一位友邻一样给予格蕾丝平等的尊重和善意。 但当消息传来,格蕾丝是通缉的逃犯,村民意识到格蕾丝除了狗镇无处可去,可以以此索要更高昂的回报时,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镇民要求格蕾丝干更重的活并且毫无谢意,男人以向警察告发作为威胁,和她发生关系;小镇上的女人和孩子开始把对她的羞辱作为交换手段,而男人则在深夜的时候摸进她的房间。 在“交易”的过程中,“善良”就是这样如同玻璃杯般能一敲即碎。当善良的成本提高,作恶的成本下降,谁还会管他人的死活? 这才是人啊,更是正常人一般情况下不敢正面直视的最真实一面。自己不敢正视自己潜在的丑恶,但内心对黑暗又充满好奇,有些事情我们不敢做不能做也“做不出”,但别人做出了,我们就在有意无意中对别人的行为作“窥视”了。 不要被表象迷惑了,在生活的潜规则后,存在的是生存的终极规则。 什么是生存终极规则? 在吴思的,里面有一个“血线”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存资源低于一定限度时,会选择以“命”来换生存资源。就像中的女孩格蕾丝。 纵使这样,那些看事处于跷跷板高处的人也不要太得意了,天底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所有你曾经自以为占过的“便宜”终有一日要一一奉还的。 茨威格在中写道,“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周冲说,更关键的是,你不知道这是礼物,还是会将你整个人生抵押进去的诱饵。 这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生存环境,好人坏人没有谁能一帆风顺,也没有谁能躲开一切磨难与诱惑,或多或少或迟或早或深或浅你总会陷进去些。在现实面前,“懂事”有什么用?“善良”能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