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_第227章 正在讨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7章 正在讨论 (第1/2页)

    老杨队长的家和杨队长家相隔不远,就在前面两三户,相比他儿子的家,老杨队长的房子就破旧许多,不过倒也宽敞干净。

    地面是夯实平整的三合土地坪,虽然这间房子有些年头,但是地面平整,应该是经常修补过,由此可以看出,这户人家里面有勤快人。

    三合土是用黏土、石灰和河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搅拌而制成,可以用来修建道路、作为房屋的地基,或者是铺屋内地板,在水泥普及之前,应用十分广泛。

    传闻圆明园就大量使用了三合土作为地基,如果没有外力破坏,这种三合土地基可以使用百年以上。

    不过如果作为道路、地板等表面用途,其牢固程度就远远不如水泥地面,时间一长,还很容易形成开裂或坑洼。但是修补也很简单,调点三合土倒在破损的地方,拿木锤捶紧实后打磨平就行。

    这间房子就是,地面上有些颜色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后来修补过的。

    陈凡在想,自己建房子的时候,是不是也用三合土来打地基?

    不过肯定要多掺点石料,这样更稳当。

    一张八仙桌摆在堂屋正中间,老杨队长和安全两个人坐上座,他们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主客,四位大队部的领导陪在两边,陈凡和杨队长则敬陪末座,8个人刚刚好。

    至于住在这屋子里的其他人,自然另有安排,不需要陈凡cao心。

    论地位、年纪,陈凡都是最小的,便负责倒茶斟酒。

    酒盏餐具都是陈凡土窑里烧出来的,当时他捏了不少奇形怪状的容器做实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扁,还有一些走形的东西,烧出来之后也不好卖,他便给了黄莺她们三个。

    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沾亲带故,于是不可避免,每户人家里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这类陶器。

    当然,杨菊给爷爷送来的肯定是最好的一批,几乎没什么瑕疵,只不过都是方形的,不符合这个年代人的审美,就没有拿出去卖。

    安全举着酒盏,嘴里啧啧称奇,“这酒碗挺有意思的,有点像酒樽,又有点像船。”

    陈凡提着酒瓶给他倒上,笑道,“当时我就是想烧个酒樽,但是那三只脚不会弄,弄来弄去都是有的粗、有的细,还不圆润,索性不要脚,把底部压平,就成了这个样子。”

    安全手指在桌子上敲了三下,表示感谢,抬起头笑道,“我想起来了,上次赶集的时候,你卖了好多陶器,听说没少赚。”

    陈凡继续倒酒,嘴里打了个哈哈,“还行。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买陶器的人就这么多,还有胜利大队的陶匠在,他们也不会干看着,估计以后就没这样的机会了。”

    安全点点头,“这倒也是。”

    随即看着他笑道,“也就是这里缺少烧制陶瓷的自然资源,要不然公社还能办个陶瓷厂,请你过去做厂长。”

    陈凡顿时哭笑不得,他算是明白杨队长说的,安全喜欢嘴上跑火车是什么意思了。

    杨队长呵呵笑道,“要是有资源,我早就要请小陈来当我们卢家湾陶瓷厂的厂长,哪里还轮得到公社。”

    自从杨菊提着篮子把那些不合格的陶器往家里提,他算是看明白了,就算没有自然资源的限制,这种土窑也根本不适合办厂烧制产品往外卖,否则赔都要赔死。

    除非陈凡能够提升他的烧陶技术,并形成可以教会别人的技术标准,那样才有办厂的可能。

    其实现在这样也挺好,趁着赶集的时候,烧几窑陶器去卖,能赚一点是一点,反正有女儿杨菊的一份,多少是个补贴。

    至于村里其他人,得了那些零散的不合格品,谁家都不缺碗碟用,就算还有人有点羡慕眼红,也不好意思说出口。

    想到赶集,杨队长问道,“你在单位有没有听说,下一次赶集是什么时候?”

    这话一出,满桌子人都看向安全。

    恢复农村大集的第一次赶集,是在腊月19,第二次是在正月17,现在已经是2月初9,如果还有赶集的话,应该也快要下通知了吧?

    陈凡给众人倒完酒,将酒瓶放下,也坐到凳子上看着安全。

    安全笑了笑,说道,“这个事我还真听说了一点,前面两次赶集,大家的反响都还挺不错。”

    他转头看向陈凡,笑道,“尤其是陈老师带起来的熟食摊,让村民们赚了不少钱,镇上去赶集的人也比较满意,毕竟能逛能吃,总比干逛好玩些,还不用粮票、rou票,大家也觉得划算。

    所以公社里面正在讨论,要不要彻底恢复初一、十五赶大集的规定,另外再在集市上单独设一片熟食区,再由公社的卫生部门和餐饮公司来负责管理,可能会对熟食经营摊位进行卫生检查。

    现在就是还有些细节方面的东西没有敲定,等全部定下来,就会下发通知,到时候伱们就知道了。”

    公社的餐饮公司就是镇上国营饭店和公社招待所两家餐馆的主管单位,也算是一家小型“国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