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_第34章 起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起义 (第1/2页)

    高骈,祖上因功被封南平王。【【,

    高骈作为名将之后,上几代都是禁军里管事的,自身本领不凡,文武双全。据说曾一箭射下两只雁!

    号称落雁侍御”,笔者觉得除非是天大的巧合,不然一箭双雕的事也太少见了,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一次射出两只箭,分别射中了。

    高骈展露头角时官位是神策都虞候,“神策军”被人熟知的怕不是因为这只军队,而是书法大家柳公权的《左神策军碑》。

    高骈因平党项、吐蕃、安南、云南之乱而官拜“燕国公”,虽然下场可怜,却称得上唐末名将。

    黄巢和王仙芝分兵后,实力弱了不少,各路勤王军队也赶到了中原。

    黄巢很明智的选择了南下,发扬了前面提到的走的精神,黄巢一边走,一边抢,后边的尾随者同样是一边追一边抢。一路就到了浙东,在这里,黄巢遇到了部分抵抗,战役不大,甚至说很小。却堪称经典。

    而这个经典的战役是后来的吴越国王钱镠创下的,义军进入浙江后,钱镠十来人守在一处义军必经之道埋伏,道路仅容单人匹马过去。

    钱镠带着手下用弓箭射死不少,后义军派大军捕杀这支捣乱的小队。钱镠带着人马撤退,半道上嘱咐一个老妇人,如果有人问及他们,就说屯兵八百里。

    八百里是地名,后来义军果然找这老妇人打听。心惊彼兵之多,乃开山道七百里入福建。

    这一说肯定夸张了,彼时黄巢后有高骈部下张璘的追兵。张璘是黄巢的克星,黄巢被他虐的都没脾气了。虽然后来死在了黄巢手里。但责任多在他的领导。形势紧张。容不得不走。

    黄巢开山道七百里,进入福建。攻下了福建最重要的城池---福州。做了两件事,一是善待士人,黄巢杀人也是迫不得已,只有得罪自己的才杀。

    而善待读书人,可能和自己当年考过进士有关系。

    那些读书的人中指不定就有人和黄巢同期考试,一起去看榜,彼此没少寒暄。

    一是大肆屠杀所谓的地主、官僚,还有一个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毕竟打仗要军费,部下要吃喝。既是义军又不能抢百姓。只能打这些大户的主意了。

    伟大的**当年不也打过土豪劣绅筹措军费吗,据他的一篇文章里交代的,有二十万!

    话说这位周处士,黄巢是打算用周朴,周朴很牛的给,刚才只是见樵夫背着一捆柴想到了两句诗。

    樵夫得暗叹今天出门没看黄历,遇到这种不正常的家伙。可见周朴之愚!这两句诗是“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周朴的性格与本人的经历当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处士,真正看的开的人,又何必刻意去表现自己的言行特立独行。

    不事天子不过是作为炫耀的资本。不通权变招来杀身之祸。读古人书是件很痛苦的事!

    很多的见解与论述只是个人顿悟而来的结果!上下甚至不相连贯。不知古人是否有此感

    !所谓的月锻年炼,笔者看来只是个人才力之不及,对晚唐社会迷惘的思索,且过度的沉溺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中而不能自拔。对他的死,用他自己的诗说:天边飞鸟东西没,尘里行人早晚休。

    虽是早晚休,但笔者还是觉得人生早休不如晚点休要好。周大才子,下辈子,希望您能活的明白点。

    黄巢和他的部下在福州没少干杀人放火,抢砸打拿的勾当。但福州的大户毕竟也有被抢光的时候,此时高骈的部下张磷正带兵朝福州来,

    黄巢屡次败在张磷的手下,此时未必打得过,福州又是才打下来的,兵员粮草都得不到有效补充,守不得。

    去广州吧,广州当时也是国际都市,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且久不经战事。打下来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没有比去广州更好的选择了。

    黄巢在进军广州的同时,写信给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向朝廷请和。封自己做个天平节度使。

    张磷不久后就会追过来,广州是要打的。但留条后路也是必要的,还能麻痹敌人。示弱于敌。

    宋江就是黄巢的翻版啊。有才或者自认有才之士真是得罪不起,开始会好心好意来帮你做事讨个活路,如果不领情,那就别怪他们了,被逼的。

    朝廷拒绝了,黄巢竟然例外的又写了一封,请为广州节度使,黄巢的头也低的够多了,都是出来混事的。何必连条活路都不给。

    朝廷几经商议,同意封官,什么官呢,率府率,守卫东宫的禁军小头目。

    也就带一个班的人数,这和玉帝封孙猴儿为弼马温没什么区别。孙大圣管的马要比黄大王管的人要多。

    其实对比后来很多人获取节度使的手段,黄巢有三点理由不足被封。

    一是,明目张胆的起义,最出风头的人。攻了城,杀了官,而朝廷也还有一定的控制权利,灭的掉。一是太猖狂。像王建、钱镠多少都是打着为朝廷办事的旗号。

    好比贪官和土匪的区别。贪官不会比土匪好,贪官就是些偷工减料的承包商,虽然不合格。还能用。土匪看不惯了,非要过来把堤给拆了重建。

    但多半只负责拆不负责建。三是没和朝廷的重臣多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