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纪事_荆州驻防资料 及旗人学校住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荆州驻防资料 及旗人学校住宅 (第1/3页)

    [[[CP|W:480|H:360|A:L|U:http://file2.qidian/chapters/20104/26/1551839634078806229127266699498.jpg]]]清代驻防,是指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派遣八旗兵到各地要塞安营扎寨的建制。按防线分为长城线、运河线、黄河线及海防线。

    清代在全国扼要守险的驻防点共有九十七处,这种八旗驻防制在清代有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最初驻防八旗三年一换防,康熙中期后改为携眷长驻,直至辛亥革命。至今,原清代八旗驻防地还不同程度地聚集着驻防八旗官兵的后裔,如今分布在湖北省荆州市城区的满族同胞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蒙古族同胞在百人以上。

    鉴于荆州地处长江上游,是滇、黔、巴、蜀往来必经之地,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子信、靖南王耿精忠"三孽"起兵叛清。吴三桂起兵云南,挥师北上,湖湘沦陷,举国震动。康熙首命都统巴尔布、前锋统领硕岱率满洲精骑三千,日夜兼程,赶往荆州扼要守险。使吴三桂叛军不能过长江一步,最后将叛军消灭。康熙二十二年三藩之乱平定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云南已经恢复,其湖广荆州、陕西汉中应设兵驻防。荆州应设满洲将军一员,副都统二员"。康熙帝从其议。于是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二月,荆州驻防正式设立。

    八旗驻防的荆州这个孤悬于中华腹地的满洲堡垒,"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无事则控扼形势,可以销jianian宄之萌芽;有事而提兵应援,可据水陆之胜。"

    荆州驻防八旗有以下特点:

    一是驻防八旗实行旗民分治的原则。荆州城周长2470丈,计17里3分,城高2丈6尺余。驻防伊始,"虑兵民之杂厕也,因中画其城"。这就是说,搞城中城,在荆州城里筑一道贯通南北的城墙,将荆州城分隔为东、西两个部分,分城而居,异族不通婚。东城为驻防官兵居之,迁原东城之民西城居之,兵民各属其地不相混杂。在中间隔开,只开了两门以供行走,南部的门称南新门,北部的门称北新门。

    东城驻防之地,八旗又分而居之,为镶黄旗大街、正黄旗大街、正白旗大街、正红旗大街、镶白旗大街、镶蓝旗大街。满营内,五脏俱全,内有各级官署衙门、兵房、仓库,还有各类旗人学校、宫观庙宇。驻防长官,大自将军、都统,下至佐领、防守御,既管旗兵,又管旗民。各佐领下还有族长之设,负责各族之事务。所以说,驻防满城不仅是一个大军营,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小旗人社会。

    二是荆州战略地位独特待遇显赫。清廷从三个方面对荆州驻防满蒙八旗厚爱有加。被规定为满蒙合驻;驻防兵额4000人,为直省驻军人数之冠;广州、福州、成都、西安等直省,都是"督抚同城",惟有荆州特殊,是将军、都统为帅。

    三是调兵遣将的中转站。清廷从荆州驻防八旗调兵遣将,参加了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的军事行动;康熙中期,朝廷紧急调兵参加了四川少数民族发动的起义。

    四是顺应了满汉同化的大趋势。荆州驻防满蒙八旗这个满营,是一个孤岛似的小小移民社会,它被包围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除了文化包围外,随着人丁增加,军饷不够,要解决旗民的生计,不走出围城,就无有立足之地,只有绝路一条。因此,满汉同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告别了"国语骑射"的训诫,汉文化已经成为驻防八旗人员知识的主体。在清代荆州驻防子弟中,考中进士的13人,举人108人,贡生7人,武举192人。

    以下的资料是详说荆州满城的:

    东城驻防之地,八旗又分而居之,为镶黄旗大街、正黄旗大街、正白旗大街、正红旗大街、镶白旗大街、镶红旗大街、正蓝旗大街、镶蓝旗大街。

    东城八旗驻防设官署、公所,为驻防官员办公之处,计设有:将军署139,间,左翼副都统署65间,右翼副都统署59间,八旗协领署每旗16间共128间,佐领46员各衙署12间,防御56员各衙署8间,骁骑校56员各衙署6间,笔帖式3员各衙署6间,领催、前锋、甲兵房屋各2间,小甲房屋各1间。(此处我有不明,此处说的是官署公所,一个马兵有两间办公场所?于是我的理解是这些当官的都是办公与住宿一体化的。就如同县太爷的衙门一样。我另有查过资料说是二间半房,也有说是三房的,荆州当时很富庶,地也够用,并且荆州驻防级别高过其他地方,旗人好面子,旗人的将军亦应如是,于是荆州旗人没理由比其他地方的驻防的物质条件差,所以,就当是两间半吧。旗人既然都用炕,那么三间同两间半没得啥区别,反正那半间或是一间是灶与水缸啥的,荆州城的面积同圆明园没得比。园明园可以一户占一亩三分地,那是郊区。算起来荆州旗营一户算八十平左右吧。占地实用面积。)

    此外,还建有演武厅、箭亭等习武之处,有存放武器的武器库,收藏银两的银库,守卫城区的值班处即堆拨房及堆卡房,救火的汲桶房等等,一应俱全无一漏少。

    驻防官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俸饷银两。将军岁领俸银180两,养廉银1500两,白中米石共折银144两9钱,四季津贴银1700两,每年共可支领银3524两9钱。副都统岁支俸银155两,养廉银600两,白中米石折银126两5钱1分,四季津贴银500两,马乾折银152两2钱8分,米豆草折银t74两,每年共可支领银1707两7钱9分。协领岁支俸银130两,白中米石折银108两1钱5分,马乾折银121两8钱2分4厘,每年共支领银359两9钱7分4厘。佐领岁支俸银105两,白中米石折银1两4钱,马乾折银81两2钱1分6厘,年共银257两6钱1分6厘。防御岁支俸、米、马乾等银共180两1钱1分。骁骑校年支领俸、米、马乾等银共142两6钱8厘。笔帖式因出身不同,岁支银115两6钱8厘或103两2钱5分8厘或80两9钱厘不等。领催岁支饷银、米、马乾等银共96两3钱3分。甲兵岁支饷银、米、马乾等银共84两3钱3分。世职者-另按规定领取俸银及米折银,轻车都尉岁支银255两2钱8分7厘;5丝,骑都尉兼一云骑尉215两有奇,骑都尉174两有奇,云骑尉134两有奇,恩骑尉76两有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