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苏州菜 (第1/2页)
今天是住院的第五天了,一整天的输液、监护,又收拾了不少宝宝的东西,所以精力已经有些不济,码字码了一半有些码不动了,又不敢太累,毕竟现在累的话是两个人,因此在这里告个假,争取明早输液前能奉上更新。现在先借花献佛奉上这篇关于苏州菜的文章给读者大大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关于苏州和苏州菜的文化。 苏州原本是“酥州” 作者:沈宏非 与苏州城里的大部份风物相比,变化最小的,大概就只有苏州话和苏州菜这两项口头文化遗产了。 比如,元旦你要大闸蟹,春节你要刀鱼,清明你寻白鱼,“五.一”你点鲃鱼,“十.一”你问鳜鱼──无论是在苏州的饭店还是菜场,这些要求都将无一例外地遭到白眼。念你是游客,也就罢了,如果是苏州本地人,说不定会在电光火石之间即被鉴定为脑残,或直接押送精神病院。 又看在现如比食客的贪婪更发达的养殖业的份上,鱼也就算了,但是,如果你认为猪rou比较保险──没听说杀猪也有季节性的──而在冬天想吃樱桃rou,夏天要吃蜜汁火方,春天点一份荷叶粉蒸rou,在任何一家对自家老品牌尚存有几分荣誉感的饭馆里,遭到当面或者背地的鄙视,都是一样没商量的。 一碗面、只是一碗汤面,甚至不要爆鳝、卤鸭以及焖rou之类的任何浇头,总不会有自取其辱之虞了吧 也不完全对。既是汤面,则面汤有白汤和红汤之分,分别代表着春夏和秋冬这两大不同的系列。如果你乱点红白,照样会蒙受违法“乱季”之冤屈。 就连鲜rou月饼,苏州人也坚持只在中秋前后发售,不像上海那样,一年四季年中无休。当然,也比上海好吃得多。至于甲鱼,苏州人只吃春节的“菜花甲鱼”,过了春天的甲鱼,即成“蚊子甲鱼”,也不是不能吃,但最好关起门来偷吃,千万别让熟人撞破。应时则贵,失时则贱。 以上这些,还是按季或按月分的普及版,从前,在讲究的苏州饭馆,凡是离土的蔬菜,只要一隔夜,就只能喂鸡了。 莼鲈之思 “不食,不时”虽是孔子的教诲,但真正领会贯彻并且落实到行动上的却是苏州人。苏州人车前子这样写道:“苏帮菜是极其讲究时令的,春雨绵绵,吃“碧螺虾仁”;夏木阴阴,吃“响油鳝糊”;秋风阵阵,吃“雪花蟹斗”;冬雪皑皑,吃……我就在自己家窗口喝一壶热乎乎黄酒,不出门了。” 明清时代,苏州人吃的大部份新鲜食材,已达到“率五日而更一品”的水准(见明代王鏊<<姑苏志>>)。产品更新换季的速度和节奏,比Zara和H&M还要迅速。 再往前,17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在离家三千里外的洛阳当西晋大司马的苏州吴江人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以思念季节性的食材做为唯一辞职理由并且获得批准,古往今来,并不只张翰一人,准确地说,是两人,第二个,也是苏州人。陆文夫生前说:“七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千方百计地从北京调回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了回苏州来吃苏州的青菜。这位朋友不是因莼鲈之思而归故里,竟然是为了吃青菜而回来的,虽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也可见苏州人对新鲜食物是嗜之若命的。头刀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南塘鸡头米、马兰头——四时八节都有时菜,如果有哪种菜没吃上,那老太太或老先生便要叹息,好象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舒畅,总是像缺了点什么东西似的。” 移步换景 所谓“莼鲈之思”,可能是政治策略,但最初做为一种礼仪的“不时,不食”,的确已被苏州人内化为一种共同的生活美学。如果说食物是人,季节是景,则苏式饮食美学就和苏州园林一样,都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的。 据清代<<桐桥倚棹录>>记载,当年,苏州虎丘七里山塘,酒楼菜馆不下百户。“每岁清明前始开炉安锅,碧槛红阑,华灯璀灿。”但“过十月朝节,席冷樽寒,围炉乏侣,青望乃收矣。是以昔人有‘佳节待过十月朝,山塘寂静渐无聊’”之句”。 因此,如果指名道姓地要来苏州找某种好吃的,除查好好航班和车次之外,务必得挑对时候。 以鱼为米 苏州人的“不时,不食”,实在是被苏州的天时地利给娇纵出来的。水乡的体系,春秋时代就已形成,远近环抱姑苏的太湖、阳澄湖、石湖、独墅湖和黄天荡以及各种被称为“荡”的湿地,无不鹜飞鱼跃,蟹肥虾美,四时鱼鲜,八节水产,一一应时而出,终年迭替不绝。水里不只有鱼虾蟹,更有“水八仙”(即水生作物如茭白、莲藕、南芡、茨菇、荸荠、水芹、红菱、莼菜)一年中轮流上桌,以供四时尝鲜。而附郭诸山之上,则菇、菘、蕈、笋等美味应时迭出,终年不断。所谓“鱼米之乡”,不是鱼和米,而是以鱼为米。 赵筠<<吴门竹枝词>>云:“山中鲜果海中鳞,落索瓜茄次第陈,佳品尽为吴地有,一年四季买时新。”现在,以上“佳品”虽不尽为吴地所有,但长三角。“地富鱼为米”,苏州滨湖近海,水清土饶,苏帮佳肴最早以水产和鲜蔬著名。交通自古便利,“水浮陆移,无所不至”。隋开运河后,更是帆樯如林,商贾幷辏,食货丛集,“中家壮子,无不商贩以游者”,终于成为我国东南最大的商业都会。入清号称“天下四聚”之一。苏州自古“擅三江五湖之利”。三江即入,“底定”的不仅是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也包括了苏州人在时序上的固执和坚守。 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 只要应时,廊下盐齑即成珍品;吃对时令,乌鸦也能变凤凰,就像叶放所说的那样:“(这些东西)让人相思了整整一年才见面,吃到了嘴里,哪有不激动的道理?” 苏州菜的精致,与传统民风有关。历史上,苏州民俗一向“多奢少俭”(宋.范成大<<吴郡志>>);“以讲求饮食闻于时,凡中流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清.徐珂<<清稗类钞>>)。“寻常过从,大小方圆之器,俭者率半百”(明.周履靖<<易牙遗意序>>)。 “奢”既体现在对时序的坚持,也体现在烹饪手段上。那些应时而出的平常之物,一经苏州厨子之手,立马改头换面,出落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如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夸奖芸娘的那样:“善不费之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小说家陆文夫也认为:“苏州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的幷不马虎;经济实惠,精心制作,这就是苏州人的特点”。 完全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真实需要 除了家常的“芸手”,现在我们在饭馆里吃到的那些代表性的苏州菜,很多都出自从前当地“缙绅之家”的私厨,更是精益求精。后者的“食不厌精”,实在令人发指。苏州女作家朱文颖说:“在苏式的精致里,有些已经完全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真实需要。”这种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真实需要的菜肴,已近失传的蟹粉菜中之极品“秃黄油”应算一道。 苏州方言,“秃”即“只有”或“独有”之意;“黄油”者,高纯度之蟹粉也,不同于包含蟹rou的蟹粉,即出蟹后只取蟹膏蟹黄,用葱、姜及熟肥膘末爆香,再以黄酒闷透,加高汤调味,复淋猪油,洒胡椒粉而成。如何消受此“黄油盈溢,金脂香软”之尤物唯捞饭一道也。 比“秃黄油”更为歇斯底里的,是豆芽塞rou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