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餐桌议政 (第1/2页)
蒋淑英没有就这件事再说什么。虽然她不支持丈夫当厂长,可现在丈夫已经坐到了这个位置上,该支持的还是要支持,至少也不能拖后腿。 “爸,你新官上任,想把厂子搞好,有没有什么规划啊?”张若晨见父亲说起了这个话头,便顺势接了过来。 “哟,你不cao心自己的功课,怎么有工夫关心我的事了?”张原笑着说道,“怎么着,还需要我向你汇报一下?” 张若晨听出父亲话语中的调侃之意,说:“爸,我得纠正你一下。你工作成绩的好坏,对咱们家可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说,那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咱们家的事。我作为家中一员,总该有发言权吧?你是领导嘛,跟我汇报可不敢当,但也不能搞一言堂吧?”说着冲父亲挤了挤眼睛。 “臭小子,还一套一套的。”张原笑骂道,提起筷子欲在儿子头上轻轻敲一下,却被蒋淑英挥手阻止:“筷子上都是汤汁,乱比划什么?” 张原有些尴尬地放下了筷子,说:“好,听听咱们儿子有什么高见。” 张若晨微微一笑,说:“我先说说造成红星厂当前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吧。” 见儿子摆出了做报告的架势,张原、蒋淑英二人不禁莞尔。 “据我的调查了解,从六十年代后期到整个七十年代,在国家有计划的布点和大力投资下,咱们秦州市建起了三十余家大中型机械工业企业。包括我妈上班的红山机械厂,都是那时候建的。” “这些企业的设备,开动起来就会有磨损,另外还有许多消耗品,都需要及时更换或者补充。单独对某个企业来说,这方面的用量不大,自己开设生产线生产,投入成本太大不划算,所以起初一直从别的省份购买。但三十多家企业加起来,这方面的需求还是相当可观的。” “红星配件厂建于七十年代初,由市里投资,专为那些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配件及耗材。从整合生产资源的角度来看,市里的这个投资无疑是相当合理和有眼光的。八十年代的红星厂,相当之辉煌,一度是市里的明星企业。” “可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那些大中型企业效益严重下滑。而最近这一、两年里,情况更是不妙,濒临破产边缘的企业就有十几家,剩余的也好不到哪去,大都处于停产或是半停产状态,对配件、耗材的需求大大降低。于是乎红星厂的产品卖不出去,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张原和蒋淑英原以为张若晨突然说起这个话题,只是少年心性随便讲讲,没想到他倒好似真做过一番调查,竟说得头头是道。 这会可不是网络时代,一些看似简单的信息,要想找到却并不容易。夫妻二人越听越觉得奇怪,张若晨说的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却要花不少心思才能了解到。更难得的是他能自己梳理总结,显然是认真思考过的。用心二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那依你之见,怎么样才能改变红星厂的现状呢?”张原饶有兴致地问道。 起初他让张若晨讲讲“高见”,基本上属于逗孩子玩的心理,并没有期望能听到什么有见地的话。这时发现儿子倒是挺认真的,不禁有了些兴趣。蒋淑英虽未说话,心思却和丈夫差不多。 张若晨见父母脸上露出的讶异之色,知道自己刚才那番话收到了预期效果。说道:“红星厂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销路。只要产品能源源不断地卖出去,厂里的效益自然就好起来了。就像老爸你这次联系到的客户,一下子解决了厂里不少积压库存。但是呢,这只是偶然现象,不能老是希望天上掉馅饼。” 蒋淑英忍不住笑了,对丈夫说:“儿子说你是捡了天上掉的馅饼,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啊?” 张原呵呵笑道:“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我把认识的跟机械有关的人都理了一遍,也就老顾那一个买家。” 夫妻俩都在机械类企业里工作,自然知道这种大批量的配件更换并非常态。老顾的那家企业,只是因为先前几年设备没有好好维护,此次整改后要全面检修设备才会有那么大的用量。以后生产进入正轨,平均需求量并不会太多。 张若晨接口道:“认识的找完了,就去找不认识的嘛!” “哪有那么容易。”张原轻笑着摇了摇头。 “爸,这不是容易不容易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去找!”张若晨很认真地说道。 张原诧异地看了儿子一眼,神情渐渐严肃起来。 张若晨知道,父亲终于有所触动,连忙趁热打铁,说:“爸,你应该看得出来,本市那些大中型机械企业,三两年内怕是难有起色。本地市场是不用指望了,所以只能想办法走出去。市场环境只是外因,相对而言,内因更为重要。厂里现在的销售方式,早就不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了。供销科的人所做的工作,跟仓库保管员实在没什么区别。开拓市场的重任,应该挑选更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张原和妻子对望一眼,轻轻叹了口气,拿出香烟来点了一支,脸上有些凝重。蒋淑英平时对丈夫在家里吸烟有诸多限制,尤其是一家人在餐桌上的时候,这一次却没阻止。 见了父母的神情,张若晨知道这事比自己想像中更棘手,说不定有些矛盾已经公开化了。 供销科科长冯凯,进厂时就是干部身份。父亲虽然建厂时就参与了工作,资格更老,却是从普通工人一步步上来,做了生产主任,而后当上厂长的。冯凯因此而心生芥蒂,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样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