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天下_第248章 俊才谢彦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8章 俊才谢彦章 (第2/3页)

了朴乐射一番话的,刘鄩也有些紧张的手扶腰间佩剑,准备一会儿也好做好保护李存焕的准备。却不想他这个动作,没有保护到李存焕,先惹来了朴乐射满脸怀疑的扫视,让刘鄩非常无语,不过谁叫他放了葛从周的养子进来,朴乐射怀疑他也不过分,只能够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李存焕并非不知道朴乐射和刘鄩的小动作,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对两人的小动作,心里感觉有些好笑。走到葛从周的养子面前,温和的开口问道:“你是葛从周的养子吧?叫什么名字?”

    葛从周的养子虽然一脸稚气,但说话不亢不卑的,还带有几分儒生的风范。“学生谢彦章见过秦王殿下”

    “谢彦章?不是应该葛彦章吗?”李存焕有些好奇了,一般养子都随了父亲姓,倒不是一定要跟父亲姓。比如刘仁恭、康君立是李克用的养子,但他们除非是在非常正式的文书上才会用李姓,平时都是用本来的姓氏。

    不过五代养子,一般都是因为权贵大将军赏识年轻人,而收养的。所以一般来说,改跟随养父的姓名是最好的,好处就不用说了。但你不改姓,一般来说,都不太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而且无论如何心中也有几分芥蒂,对于日后助力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自幼双亲逝去,无所留,唯父留下一姓,母留下一副rou囊。而学生自幼未能尽孝,唯有在姓氏上尽一点孝心,不敢忘却父母恩情”谢彦章语气中透着淡淡的哀伤。

    李存焕不由对谢彦章有了几分好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在名利面前守住自己的原则。而谢彦章无疑是一名很有原则的人,他宁愿少获得,甚至不能够获得葛从周的助力,也要为逝去的父母尽孝,的确算得上是一名孝子,值得让人尊敬。

    “那么你这次来,是为了什么?”李存焕饶有兴趣的问道。

    谢彦章闻言,眼圈一红,头重重的叩在青石板铺垫的石道上,发出一声闷响,声泪俱下道:“学生闻先父已经马革裹尸,作为儿子,学生希望能够为先父尽最后一点孝,恳求殿下允许学生,为父亲敛尸埋骨。”

    李存焕不置可否的看了谢彦章一眼,侧身对后面唤道:“冯保都”

    “末将在”冯保都连忙策马上来,来到距离李存焕还有三四米,连忙翻身下马,他可不敢坐在马背上,居高临下和李存焕说话。

    “谢彦章这个人,你说说他的来历”李存焕也不顾及有其他人在。

    “谢彦章,幼孤,葛从周见他聪明伶俐,认为养子,传授兵法,初年经常跟随葛从周征战。现在应该是葛从周安定下来,让他和其家属一同居住”冯保都毕恭毕敬的禀报道。

    刘鄩和谢彦章闻言,不由微微一怔,刘鄩更是心头一凛,对身穿大红袍的冯保都多了几分忌惮。知道此人恐怕是李存焕手下著名的习作组织,锦衣卫的头目。

    “那么看来你说的没有错了”李存焕看向谢彦章的眼中也多了几分欣赏,虽然谢彦章说的动情,但这个时代,万一被人骗了,李存焕可就丢人了。

    “殿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了李存焕身边的杨师厚忽然出言,道:“殿下此子聪明伶俐,而且孝心可嘉,殿下何不收为养子?”

    “没有错,殿下殿下此举可安定军心”冯道也忍不住建议道。

    李存焕闻言不由哭笑不得,现在自己不过是二十六岁,手下的人就怕自己没有子嗣。其实冯道的话没有错,安定军心。不过李存焕却不喜欢残唐五代这种惯例,即使他也是养子出身,甚至他手下的好几员大将,比如李存孝、符存审等人也是养子出身。李存焕也不喜欢养子这种制度,其实也是因为这种制度,导致五代十国时代很多养子造反。

    “殿下欲收学生为养子可以,但学生只是希望可以为先父收敛尸骨。”谢彦章又是一重重的叩头,语气近乎哀求道。

    李存焕心头一动,忽然问道:“你既然自称学生,应该熟习经书了,我问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到这里李存焕定住后面的语句,笑眯眯的看着谢彦章。

    谢彦章微微一愣,旋即顺着李存焕的话读下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出自。”

    “那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李存焕继续问道。

    “这句话是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谋虑是否不够忠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谢彦章回答非常的顺畅。

    李存焕不由起了爱才之心,在如今的乱世下,还能够有谢彦章这样的文人学士已经很少了。李存焕对朴乐射说道:“你带这位小先生去见葛将军一面吧至于养子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李克用喜欢义儿军,我李存焕却不是李克用。”

    杨师厚和冯道闻言不由脸露尴尬,干笑两声,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李存焕也不好再呵斥什么,毕竟杨师厚和冯道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问题的根源出在自己身上,李存焕还能够说什么呢?

    有了谢彦章这个插曲后,刘鄩安排的牙兵明显戒备严密了不少。李存焕进入节度使府,酒过三巡,便开始按照功勋的大小开始进行封赏,刘鄩也得了一个上轻车都尉的勋官,正四品上。本来李存焕还准备让他担任一州刺史的,但刘鄩却婉拒了。皆因李存焕安排的是幽州刺史,摆明挖王师范的墙角,也由不得忠心耿耿的刘鄩拒绝。

    李存焕唯有略微有些尴尬的转移话题,喝饱吃足了,也封赏完毕。李存焕召集众将议事,决定下一步战略行动应该如何做。

    诸将的意见慢慢变成三派,少壮派,以郭崇韬、耶律阿保机和元行钦三人为主,他们主张率领顺着运河,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